四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湘教版)
1.依據生活中的現象,你認為聲音可以通過哪些物體傳播?
2.學生猜想:聲音可以通過固體、氣體、液體物體傳播。
3.對每類猜想進行實驗設計:匯報、交流、完善。
4.學生進行實驗。
具體每類實驗可以分別按以下探究方式進行。
(1.)固體:范例引領(可用教材p32第一幅實驗場景圖:桌面和空氣傳聲情況的對比實驗作為范例)→選定探究材料→按小組制定實驗計劃→小組合作實驗→小組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物體中傳播)→全班交流實驗方法和結果→歸納總結出: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2.)水或液體:第一個過程:教師出示材料直觀啟發學生(石子、鈴鐺、水、水槽等)→學生討論實驗計劃→發放實驗材料→實驗→匯報交流→得出初步實驗。第二個過程:教師出示音樂賀卡(或收音機)和塑料袋→提出探究問題→假設→師生共同制訂對比實驗計劃(音樂賀卡在水中和空氣中傳出的聲音對比)→師生合作完成演示實驗→學生解釋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3.)空氣:提出探究問題→假設→教師出示實驗材料→師生共同制訂對比實驗計劃(對比玻璃罩中的鬧鐘在抽氣前后抽氣后傳出的鈴聲)→師生合作完成演示實驗→學生解釋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三.小結
3.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聽診器的發明”科技史的學習,學習科學家客觀嚴密、求真唯實的科學科學精神。
2.通過制作聽診器的活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和動手制作的能力,激發學生課后探究不同物體傳播聲音本領的興趣。
教學準備:
漏斗、膠管每組一套。
一.導入
我們知道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有人利用聲音傳播的知識制作了能聽到人體內聲音的聽診器。
二.閱讀聽診器的知識
1.學生閱讀。
2.教師講解:
18xx年法國醫師林奈克發明了聽診器
3.學生談體會,培養細心觀察,善于思考,求真唯實等科學精神。
三.制作聽診器
1.我們也學學林奈克制作一個聽診器。
材料:漏斗、膠管
2.用膠管試聽心跳聲音。
3.用普通的漏斗接上膠管做成聽診器。
4.用制作的聽診器聽自己(或他人)的心跳。
5.交流問題:心跳聲音是怎樣傳播到自己的耳朵中的?我們制作的聽診器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4.控制聲音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控制聲音的研究,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自己在控制聲音方面的想法。
2.嘗試用辯證的觀點分析聲音的控制(放大和減小)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環保的意識,認識保護聽覺的重要性。
2.感悟到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關聯。
科學知識
1.知道聲音可以被控制。
2.能夠區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教學準備
自制弦樂器、音叉及共鳴箱、減少噪聲標識的圖片或實物或減少噪音危害的錄像或投影等、耳朵結構掛圖。課前搜集的各種減少噪聲的資料。
一.談話導入
聲音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信息美妙的聲音讓人感到舒服,而有些聲音卻讓我們感到煩躁不安,有些聲音我們要使它變大,有些聲音我們要盡可能使它減弱,那么我們怎樣來控制聲音呢?
二.活動1 使聽到的聲音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