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湘教版)
二.使物體發(fā)聲
1、要研究聲音,就得制造聲音,把老師給你們的小鼓拿上來,就鼓和你們身邊的器材(尺子、文具、鼓)讓它發(fā)出聲音,并觀察發(fā)聲時有什么現(xiàn)象?
2、交流:你讓什么發(fā)聲了,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3、猜測:這些物體發(fā)聲了,我們也看到了它們都動了,你認為聲音的產生可能與什么有關?
三.觀察發(fā)聲的物體
1.同學們都說聲音的產生與動有關,讓橡筋發(fā)聲,看看它是不是在動?如果動,仔細觀察,它的動有什么特點?
2.橡筋發(fā)聲了,它動了,它的動我們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體發(fā)聲時現(xiàn)象不十分明顯,如我們先前的鼓,再如音叉,你能否有辦法讓他們發(fā)聲時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得更明顯,讓我們觀察得更清楚一些。
3.小組討論,交流后完善方案。
4.學生動手探究。
5.匯報、交流。
6.歸納小結:固體振動產生聲音。
四.探究液體、氣體發(fā)聲
1.教師演示液體發(fā)聲實驗:聽到什么,看到什么,說明了什么。
2.氣體發(fā)聲實驗。
五.歸納概括
物體振動產生聲音。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第二課時
科學探究
1.能在教師指導下,按教材中圖片的提示,小組合作制作小樂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愿意與小組其他同學分工協(xié)作制作小樂器。
3.了解我國編鐘的歷史,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科學知識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課件。
學生準備:皮筋、紙巾盒、空盒子(或鉛筆盒)、水、水杯若干個、小口空瓶或飲料瓶、吸管、圖釘?shù)取#ㄕn前布置學生帶好相應的東西)
一.復習導入
1.思考: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古人利用聲音產生的原因制作了許多樂器。
二.指南車信箱:科技史閱讀材料—編鐘
1.了解編鐘: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課件,向學生介紹。
2.讓學生說一說鐘聲是怎樣產生的?想一想,怎樣才能敲出由高到低的鐘聲?
三.活動 自制小樂器。
1.準備:
在制作小樂器前,將全班學生分成9個實驗小組,每組為一個樂隊。按所做內容命名。
2.設計:
請學生說說自己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樣的小樂器;
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做一個簡單的小樂器;
引導學生確定初步的制作計劃。
3.制作修改:
制作小樂器;
交流介紹各自制作的小樂器,對不足的地方進行修改。
4.展示評價:
開一個自制樂器演奏會,讓每小組派代表用自制樂器在班上獨奏,然后各小組合奏,其他同學評價。
3。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夠依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和觀察事實,對聲音可以通過哪些物體傳播作出猜想與假設。
2.通過探究聲音傳播的活動,發(fā)現(xiàn)空氣、水、一些固體都能傳播聲音,培養(yǎng)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愿意把自己對聲音是怎樣傳播的理解與同學交流分享。
科學知識
了解聲音是通過空氣、水及周圍的一些固體傳播的。
教學準備:
水、水槽、音樂賀卡或小收音機、玻璃鐘罩、鬧鐘、兩用氣筒等。
一.導入
我們聽到過哪些聲音?這些聲音是通過什么途徑傳入我們耳朵的呢?
二.活動1 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