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1
實驗:①指導學生向澄清石灰水吹氣觀察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②用塑料氣囊向澄清石灰水吹氣;(本實驗也可以用塑料帶收集呼出氣體來代替,詳見應變參考)。
解釋:通過講解使學生知道人體吸進的是氧氣而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簡單解釋運動前后呼吸變化現象,即人體運動時會需要更多的氧氣,所以就需要通過呼吸的加速來提供更多的氧氣(不作統一要求)。
(4)閱讀“氧氣會用完嗎”
知道了人呼吸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過程,那么空氣中的氧氣會用完嗎?這個閱讀作為本課的延伸,將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活動中可能提出的問題,同時也是利用這個契機把植物的呼吸及物質的循環等內容進行初步的滲透,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世界是一個密切相關的整體。
【參考詢問要點】
(1)如在“我能堅持多久”活動中要引導學生發現和總結并提出問題:“通過剛才的活動,你有什么感想?由此,你能提出一些問題嗎?”
(2)如在“運動與呼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比較數據并發現問題:“運動前后,大家的呼吸發生了什么變化?你對這種變化想提出一些問題或做一些猜測性的解釋嗎?”
【應變參考】
在研究呼出的氣體時,還可以用簡易的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即用裝有空氣的塑料袋套住口、鼻進行呼吸,當實驗者感到呼吸困難時取下袋子,扎緊袋口。然后把點燃的線香放進袋內,觀察現象。也可在袋內裝入少許澄清石灰水搖晃幾下,觀察現象。在指導學生做該實驗時要進行安全教育,特別要提醒學生課后不要用類似的方法開玩笑。
2 有趣的呼吸器官
【要點】結合肺模型,簡單解釋肺的工作過程。
【目標】
(1)能借助自制的肺模型觀察并解釋肺的工作過程,能利用簡單的肺活量測量工具測量肺活量,并記錄數據和簡單分析數據。
(2)知道人體呼吸系統的簡單結構,了解肺的呼吸過程,初步了解肺活量的含義。
(3)通過班級同學肺活量的數據分析,激發學生健康保健的意識。在小組集體制作、討論、測量等活動中,樂于合作與交流。
【時間】2課時
【怎樣進行】
第一課時
(1)體驗活動:“我用什么呼吸”
引導學生通過做深呼吸來猜想自己呼吸器官的位置。
(2)觀察:“人體呼吸器官”
指導學生了解人體呼吸系統的構成,以及這些器官在身體的部位。引導他們再次做深呼吸來體驗這些器官的工作情況。
(3)模型與解釋
這一環節主要引導學生借助一些模型或工具來了解肺的工作過程,同時滲透保健教育。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要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制作、觀察和分析等手段自主完成。
a.制作肺模型。制作方法詳見教材第15頁。使用剪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b.利用模型解釋肺的工作過程。要求學生能結合肺模型簡單講出肺呼吸的過程。先組織小組交流,再進行班級交流。
對于氣體在肺中如何交換,學生解釋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閱讀一些相關資料,或結合肺泡的解剖圖作適當講解。
第二課時
(4)制作簡單肺活量測量儀并測量肺活量
制作簡易測量儀時,計量單位可以自定(即以若干個單位),但為了便于學生進一步分析數據,各組的單位標準要相對統一。最好使用同樣型號的上下粗細均勻的透明瓶子。
(5)數據分析
引導學生對班級同學肺活量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是本課教學的延伸,也是向下學期重點培養學生的“模型與解釋”能力的過渡。因此,在此要求不要太高。教師可以先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進行觀察和分析。在學生出現困難時再相機進行引導,指引學生進行數據分析,找出最高值和最低值,確定劃分標準,把所有數據劃分成高、中、低三個劃分數據群。找出高、中、低數據群的特點。引導他們認識肺活量較高的人一般特征,比如:男生比女生高、運動員比一般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