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1
【怎樣進行】
(1)認識種子
教師把準備好的花生、鳳仙花、黃瓜等植物的種子,以及向日葵等少數(shù)果實發(fā)放給學生。先請學生辨認、區(qū)分什么是果實,什么是種子。然后,聚焦種子,比較它們的顏色、大小和形狀。
植物的種子呈現(xiàn)多樣化的狀態(tài),尤其是果實中的瘦果和穎果極易被誤認為是“種子”,應特別注意,不要給學生錯誤的概念(詳見教學參考資料)。
教材第24頁呈現(xiàn)出了四種植物 “種子”的照片,其中,真正屬于種子的只有花生和綠豆;向日葵是瘦果;小米粒既不是果實也不是種子,準確地說只是種子的一部分,因為谷子的果實是穎果,其果皮與種皮完全愈合,不能分離,在碾米的過程中,種子的一部分被碾掉了。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總結,引出要進行實驗的內容。
(2)種植種子
包括三個過程:
a 材料和工具的準備。b 簡單的實驗設計。教材上設計了兩組實驗,一組把水作為變量,另一組把溫度和光照作為變量,并呈現(xiàn)出了實驗提示。c 設計實驗過程記錄表。
種植種子,教材上給出的只是一種實驗設計,允許學生把溫度、空氣、水分等作為其中的一個變量進行不同的實驗設計。
保溫處理。初春的北方天氣窄冷還寒,不是適宜的播種時節(jié),對播下的種子要注意保溫。
對種子的要求。選用生長發(fā)育期較短的根、莖、葉、花、果實明顯的植物,如大豆、鳳仙花、西紅柿、黃瓜、蝴蝶花等等。不同的地區(qū)要因地制宜,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植物的一生”的概念。
(3)整理與交流
這是對種植種子過程的交流。重點應放在“種子是怎樣發(fā)芽的”上,并學會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其變化過程。
(4)布置課外作業(y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因此,每次課結束后都要提醒學生下一步要觀察和記錄的內容。
【應變參考】
1.設計教材時凸現(xiàn)了兩條線:一是長期實驗、觀察、記錄活動主線:認識植物的種子→播種希望的種子→記錄幼苗的生長情況→一株黃瓜苗由哪些部分組成→靜靜綻放的花朵→記錄果實的生長變化→植物的一生;二是探究性活動:種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總結種子萌發(fā)的條件→有趣的運輸→開放的花朵一樣嗎→植物的一生。
建議“長期實驗、觀察、記錄活動”內容安排在課下完成,要提前安排;課堂上重點進行與此相關的探究性活動。
植物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就要生長發(fā)育,而生長發(fā)育是需要時間的。黃瓜等常見的植物完成一個生命周期,最短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是難以拿出專門的時間上好這一單元內容的。可將該單元的內容計算在整體的課時之內,實施時分散在其他單元的教學之中,化時間的零散為探究過程和知識結構上的完整。
2.《種子發(fā)芽了》用1課時完成,這僅在課堂上做是辦不到的,必須利用課余時間。為此,建議:
(1)課堂上重點認識種子,講授種植過程。種植種子留給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在時間允許時,可以在課堂上做一個演示。
(2)及早種植。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時,布置課外活動:種植種子,并講清楚種植種子的步驟。
2 茁壯成長
【目標】
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能指認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器官的作用,探究根莖的作用,理解空氣、陽光對植物生長的作用;觀察、探究、記錄并描述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