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設計及評析
四、練習謄寫
五、全課總結:
同學們的文章真是一篇比一篇好。聽了你們念的文章,我很感動,看到你們的進步我十分高興。寫景的文章首先要去觀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摸,有時還要用嘴去嘗一嘗。其次,還要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做到情景交融。當然,文章寫好后,還得反復誦讀,認真修改,直到把文章修改到自己滿意為止。
(設計意圖:總結既是對本節課的一個歸納,同時也是鼓勵孩子寫作的一個好機會,還能提醒孩子在以后的寫作中應注意的事項。)
評析: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學生習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要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 我認為本篇教學設計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
1、從情感方面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從知識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了語感,發展了思維,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本篇習作的設計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2、課堂設計上老師努力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實際觀察,消除學生對習作的“無米之炊”畏懼心理。利用看、寫、說、評等環節,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體現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作文指導原則。
3、教學設計中非常重視學生習作方法的指導。教師的每一句語言,每一個環節都對寫作方法進行充分的滲透。從而激發了學生的習作信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作文的要領。
設 計:喇嘛洞中心小學 景麗艷
評 析:喇嘛洞中心小學 劉子安
“我的調查報告”
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教學內容:
語文出版社s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語文課堂第62頁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第11課《小樹死因的調查報告》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意圖是通過本次語文大課堂,讓學生自己組成小組,親身經歷調查、分析、得到結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社會交際、歸納整理以及寫作能力。讓學生掌握調查報告的格式,引導學生多關心身邊存在的問題,培養他們關心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興趣,明確調查方法,讓學生在自由快樂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調查的基本方法,能搜集整理材料。
2.鍛煉口語表達、傾聽能力和細致觀察能力。
3.培養熱愛生活,遇到困難勇于挑戰的態度。
教學重點:
調查方法的正確使用及材料的收集,整理。
教學難點:
材料的收集整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請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出示(學校垃圾車上,同學們扔掉的米飯、麻花、方便面、包子等)圖片。看,這是我在中午時拍下的照片,看到這組照片,你想說點什么?
2.大家說得很好,但你怎樣做才能說服那些同學改掉這種陋習呢?
3.是的,我們要通過一些具體的數據資料,讓他們認識到危害才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小樹死因的調查報告》,大家感觸很深。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值得大家關注的有價值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做一份調查報告,看誰生活的有心人、細心人?(師板書:我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