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教版六年級音樂下教案
四、 欣賞器樂曲
讓學生分辯在器樂演奏的過程中,歌曲旋律一共出現了幾次,可以用不同的畫面來表示,說出你是通過什么形式來區分的。
運用帶問題欣賞音樂的方法,即可培養學生正確聆聽音樂的好習慣,又可讓學生做到有目的的參與音樂活動。在欣賞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借助手勢或是畫圖的形式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很有幫助的。從而讓學生認識和感受相同旋律的音樂,不同的表現形式。這首器樂改編曲通過器樂獨奏、不同的器樂獨奏、幾件樂器的合奏等形式,并在速度和力度上加以變化。
五、改編歌曲
在聆聽和了解器樂曲改編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方法改編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據樂曲中不同演奏樂器、各種樂器的組合以及在速度、力度上的變化,引導學生在歌曲的演唱上也運用這些方法對歌曲進行改編,將掌握到的新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比如可以運用獨唱、器樂演奏、齊唱等學生會的音樂表現
三、紅土地的歌
課題:紅土地的歌
年級:小學六年二期
教學目標:
1、能用明亮圓潤的聲音演唱江西民歌《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并聽賞湖南民歌《放風箏》、《洞庭魚米鄉》和江西民歌《斑鳩調》,感受到民歌的特點與魅力。
2、能主動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從中享受民族歌曲的樂趣。
教學設想:
設計這課時,我編了一個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那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春天,幾個可愛的小女孩一起來到瀏陽河邊快樂的放著風箏,其中一個小孩的風箏斷了線,斷了線的風箏隨著風兒飄過洞庭湖,它看到了洞庭湖上的好風光,了解到洞庭湖是個魚米之鄉,風兒繼續吹著風箏往東飛。不知不覺地飄到了江西境內,聽到了江西人民在高歌,并看到了毛委員和江西人民在一起苦中見樂的生活,并感受到了軍民的魚水情。學生很自然的跟隨這一主線,學會和聽賞《瀏陽河》、《洞庭魚米鄉》、《放風箏》、《斑鳩調》、《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五首民歌,并從中感受民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江西民歌《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
難點:啟發學生用圓潤的聲音演唱歌曲。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多媒體設備、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 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早日爭取紅色政權,讓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毛主席采用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所以,很多的地方都建有革命根據地,象我們湖南、江西等地,農民把這些地方稱之為“紅土地”。戰爭取得勝利后,舉國上下一片歡呼,人民以各種形式來表達欣喜之情。
春天,在毛主席的家鄉湖南,幾個年輕的姐妹閑著無事,來到了瀏陽河,她們想干什么呢?你們聽
二、 民歌大會萃
1、聽賞湖南民歌《放風箏》(媒體播放《放風箏》)
師:她們來到瀏陽河干什么呢?(放風箏) ,她們的風箏有什么特點啊?(蔑扎的,紙糊的)她們放風箏的心情怎樣?(高興愉快)
(課件出示:姐妹們和她們的風箏)
2、復習歌曲《瀏陽河》
師:她們是在哪放風箏啊?(瀏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