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教版六年級音樂下教案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學生在音樂聲中走入教室
二、引入課題
三、新課
1、復聽,請學生談感受,自己所想
2、教師總結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在西藏,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面,藏族群眾吃飯——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酥油茶: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后呷上一口,并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一日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
3、教師總結
b、內蒙:
1、 先我們啟程去的是內蒙,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教師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天堂》。
你們了解的內蒙是怎樣的?(遼闊的草原,奔馳的駿馬)
你們知道它的民風民俗嗎?(比如平時的生活習慣、節日、活動之類)
2、教師總結(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 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 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首先我們來看看內蒙古的服飾。
(1)、潔白的蒙古包
(2)、馬奶酒與手扒肉
(3)、草原“那達慕”
(4)、成吉思汗陵
3、復聽,學生談自己聽完后的感受
4、教師小結
蒙古民族是音樂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個蒙古包里,每一位蒙古族同胞的口耳之間,永遠飄動著不絕如縷的上輩人傳給他們的歌。蒙古民歌洋洋灑灑,浩如煙海,其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嘆為觀止,這是一個無法估量的音樂寶庫蒙古人有三件寶,那就是:草原、駿馬和蒙古長調
5、你還聽過哪些內蒙的民歌?
c、實踐與創作
四、組織下課
1、教師總結:
五、世紀之約
教學內容
活動與練習
欣賞 樂曲 《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音樂家故事 《世紀之約》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學生進教室后安定情緒,使之進入上課狀態。師生問好。
二、課前練習
三、新課掌握
(一)導入(以復習變化音引入新課)
(二)范唱(老師聲情并茂地將全歌唱一遍)
(三)學譜(將全曲分兩部分進行視唱,先練單聲部,后練合唱部分,同時提示學生注意力度記號與各變化音的出現。)
(四)學詞
1、采用輕聲朗誦的方法熟悉歌詞。
2、視譜唱詞,重點練習合唱部分。
3、全歌通唱,注意音量與音色的整體效果。
四、課堂小結,下課。
第十三隨想曲(“魔鬼的笑聲”)
帕格尼尼的《魔鬼的笑聲》,他的這首隨想曲對連續三度雙音下行半音的運用,使得樂曲聽來像是一串神奇的笑聲,鮮明的形象讓人們開始用《魔鬼的笑聲》來稱呼這支曲子,漸漸連原來的名字都忘了。另外還必須要提到的一位被譽為“鋼琴詩人”的音樂家肖邦,他的鋼琴小品一向給人以幽雅迷人的感覺,表現了細膩的個人情感。其實他在眾多作品中對音畫語言的運用也做了多方嘗試,甚至可以說,他對色彩的敏感和對音畫的表現絲毫不亞于德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