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下冊課文知識整理──問答題
強調公益性非政府組織的意義,稱揚贊嘆這些組織以及參與這些組織的人們的精神,激發學生熱愛人類、為人類的幸福奉獻力量的精神。
第二節 每個人的責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基本的社會生活規范;懂得不同的社會角色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
能力目標:掌握最基本的社會生活規范;學會主動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
態度、情感、價值觀:形成公德意識,關注社會公共福利。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徑和手段。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過程:
提出課題
教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提供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其實,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是社會組織,其組成成員還是不同的個人。公共利益不能自動生成,提供和維護公共利益還是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在維護公共利益方面,每個人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也都承擔相應的責任。請看這些人在提供和維護公共利益上,承擔什么責任。
指出個人在公共事業中的角色和責任,說明在提供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方面,每個人都要承擔義務。
活動一:分內的職責
1.呈現一組承擔不同社會責任的集體、個人的照片或錄像。讓學生說說這些集體或個人為社會提供什么樣的公共服務,他們承擔了什么樣的責任,他們的分內之責是什么。
2.學生閱讀教科書第 50 頁的閱讀資料,通過邊防戰士忠于職守的感人事例,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可以讓學生設想,如果這些戰士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3.教師:由此看來,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是當代社會最崇尚的品質。在社會公共生活日益擴大,人與人相互交往日益頻繁,任何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到更多人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忠于職守,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
用具體事例說明角色和責任、義務的對應關系,為進一步引導學生學做負責任的社會成員奠定基礎。
強調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對公共利益的影響,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活動二:公共生活中的社會責任
1.教師: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我們還承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就是維護公共秩序、凈化社會環境。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對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的人都有益的。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合理的公共秩序,就會導致整個社會秩序的混亂。公共秩序混亂的后果表面上是破壞者的一時的方便,深層次來看是對自己的利益損害。遵守社會規范,培養社會公德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應有的要求。請大家說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最基本的社會規范。
2.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最基本的社會規范,并討論違反這些社會規范對人對己會造成的不利影響。
3.學生討論自己和同學乃至整個班級在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規范等方面應盡的責任是什么。
指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說明人人有責任來維護社會公共秩序。
了解主要的社會規范,懂得遵守社會規范的必要性,培養公德意識。
活動三:自愿者行動
1.教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在提供和維護公共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有人說,對于公共利益來說,一個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這話也許不錯,但是有時一個人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就看人們是否愿意付出。國際紅十字會的創立就是基于亨利•杜南的呼吁和奔走。可以說沒有亨利•杜南,就沒有國際紅十字會。(可以讓學生閱讀本備課系統提供的參考資料《國際紅十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