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我們的人身權利 教學設計
二.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①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老師及社會成員受封建傳統思想、家長制遺風、錯誤教育觀等影響,加之法律意識不強,常忽視未成年人的獨立人格,侵犯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行為時有發生。②作為未成年學生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對人格尊嚴權認識不足,不能意識或分辨出一些行為已侵害了自己的人格尊嚴權,不懂依法維護自身人格尊嚴權的實現。③另一方面,由于受來自家庭、社會的某些不良教育影響,部分學生過分強調個人中心,自我意識過度膨脹,惟我獨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際交往上的障礙。④同學交往中,由于某些學生文明意識不強、行為習慣不良、心理品質和道德素質不夠高,加之易沖動,常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同學間的矛盾,說粗話臟話、詆毀他人名譽的行為時有發生。
2.學生的需要:①從法律角度看,學生有學習、了解法律知識的需要,不僅有利于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身權利,不做違法犯罪的事。②從學生個人成長的角度看,全面了解人格尊嚴權及人格尊嚴對個人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完善,保證身心健康成長。③從人際交往角度看,懂得自覺尊重并愛護他人的人格尊嚴、榮譽等人格權利,不僅是每個人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是良好人際關系形成的必要條件。
三.綜合設計思路
●○課前準備:
教師:①對學生進行一次關于“對待人格尊嚴問題”的問卷調查。②搜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有關維護或侵犯人格尊嚴的典型案例和素材。③根據調查結果和搜集的素材,請學生幫助繪制成漫畫并制成課件。
學生:尋找發生在自己與同學之間的有關“人格尊嚴”的事例。收集并學習相關法律法規。
●○教學設計
1. 故事導入 引出話題
活動內容:故事描述:廣州白云機場有一乞丐在行乞時,有一個乘客鄙夷地將施舍的錢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臉上,該乞丐不滿這種施舍態度,認為有傷他的自尊,他說:寧可餓死、凍死也不需要這種施舍。根據這件事,讓學生以“乞丐有尊嚴嗎?”加入網評。
設計意圖:設置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場景,勾勒出“生活畫面”,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尋找問題、探求問題的興趣,從而創設出良好的活動氛圍。通過“乞丐有尊嚴嗎?”的思索,引出對人格尊嚴權的學習與討論。同時讓學生以生活中喜歡的網絡方式加入評論,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行為:講述故事,提議學生加入網評,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在討論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即①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它不分地位高低、貴富貧賤、年齡大小;②明確人格尊嚴權的含義、地位及具體內容;③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小結: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決不因為施舍了別人錢物就有權利去侮辱別人的尊嚴。哪怕他只是一個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討的雙手時已經自己輕賤了自己的人格與尊嚴,但是你,作為一個旁人,均無權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僅剩下的一點人格尊嚴。
教學建議:教師要及時捕捉并善于摘錄學生評論的思想火花。但對一些不正確的思想或過于偏激的言論要適時地加以引導。
2.理性思考 學習權利
活動內容:引導學生根據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關的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①什么是人格尊嚴權?②人格尊嚴權與人格權有怎樣的關系?③人格尊嚴權包括哪些具體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呈現相關的法律條文:《憲法》第38條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