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我們的人身權利 教學設計
活動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認為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還有沒有疑問?
設計意圖:反思是認識過程中強化自我意識、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重要形式。通過這一環節,能培養學生反思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自主性,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使學生學會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教師行為:鼓勵學生積極反思,交流心得,答疑解惑;同時教師也應在學生自我反思與評價中搜集教學反饋信息,幫助自己課后作好反思。
四.教學中的困惑
1.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學生的姓名成為別的同學嘲笑或取綽號的的對象,他們對自己的姓名甚至家長(因為大部分姓名是家長取的)會有怨恨的感覺,對這個話題很敏感。所以教學中一方面讓學生舉例生活中侵犯姓名權的事例,一方面卻要照顧到這些學生的感受。而且通過教學,這些學生了解了公民對姓名享有的權利,如果都去改變姓名來避免嘲笑的話,可能又給很多的具體工作增添不必要的麻煩了。
2.按照法律規定,公民有依法享有決定、使用、變更姓名的權利,他人不得干涉的規定。但生活中有些家長給孩子取名問算命先生、祈福祝愿、使用疑難雜字以顯文化高、取奇名怪名的現象也不乏存在,而且還有電視、媒體經常出現“你想知道你的姓名的意義和你的命運嗎”之類的廣告等,不得不讓人對姓名問題關注的同時又多了幾分麻煩與擔憂。
第五課 隱私受保護
第一框 隱私和隱私權
一.教材分析
1.對教學目標的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認清隱私和隱私權,樹立人格獨立觀念,培養隱私的意識與觀念,強化學生在隱私方面的責任與信譽意識。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閱讀教材,理解本課教學的基本內容,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能夠積極地參與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從同學和自己的身邊去發現和解決一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隱私的內涵,懂得保護隱私的必要性,知道隱私權及其具體內容;澄清隱私即丑事等錯誤觀念;知道法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知道個人隱私權受侵害時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權者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2.對教學重點難點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認識隱私和隱私權。
3.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本框“隱私和隱私權”主要圍繞隱私和隱私權而展開——主要介紹了什么是隱私,說明了隱私的含義及保護公民個人隱私的重要意義;在隱私權的敘述中,不僅闡述了隱私權的含義,而且介紹了隱私權的具體內容,同時還強調了公民不得濫用隱私權。
二.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①長久以來,由于封建觀念等因素影響,整體社會環境缺乏個人隱私意識,總認為“好事不背人,背人沒好事”,把隱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眾才是光明磊落,根本沒有個人心靈的空間。②由于隱私意識淡薄,對哪些屬于個人隱私并受法律保護不是很清楚;加上未成年學生處于被教育者地位,個別家長和老師為了解學生,經常采用看學生日記、翻學生抽屜等手段,雖然這些行為可能出于善意,但嚴重侵犯了學生的隱私。③由于對個人隱私認識不夠,對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以致于生活中學生侵犯他人個人隱私的事情時有發生,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