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我們的人身權利 教學設計
引導討論:①小林的做法和說法對嗎?為什么?②你的身邊還有哪些類似的現象?③如果你是法官,對這件事該如何判決?(把有關內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方式 具體表現 造成的危害 應承擔的后果
1.
2.
3.
設計意圖:通過可操作的思辯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使學生產生似懂非懂的“饑渴”狀態,揭示學生認知的矛盾,從而刺激學生的欲望,勾起學生解疑的渴求,激發他們去尋微探幽,調動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和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學生對本案例的辨析,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到侵犯他人名譽權的種種行為,深刻地感受到侵犯名譽權行為給受侵害人造成的損失和危害,并明確這種行為要受到道德的譴責甚至法律的制裁。從而引起廣大學生的共鳴。
教師行為:首先出示材料,引導討論問題①,讓學生感受侵犯他人名譽權的行為給受侵害人造成的損失和危害,明確這種行為不僅受道德譴責,而且要承擔法律責任。接著組織討論問題②、③,完成相應表格,幫助學生較全面地認識侵犯他人名譽權的種種行為,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這些行為給他人造成的危害及應承擔的責任,從而明白要尊重他人的名譽權。
四.教學中的困惑
1.一方面引導學生要重視、保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權、名譽權,但一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某些家長、個別老師受封建家長制、錯誤教育觀等影響,并未重視未成年孩子和學生的人格尊嚴、名譽等,確實存在打罵孩子、冷嘲熱諷、甚至侮辱學生的現象,怎么引導學生更好地維權?通過法律途徑嗎?——直接上升為違法、侵權會僵化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也會給家長、老師的教育增加難度和壓力。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嗎?——那學習法律又有何用?
2.由于個人理解、喜好的差異等,有時善意的玩笑和對他人人格尊嚴、榮譽等的侵犯怎么界別?如有些學生覺得豬很可愛,甚至把它視作寵物,看到某個同學胖乎乎的很可愛,把他比作豬;但對方不這么認為,他可能很介意自己的形體,忌諱別人說他胖,所以他認為把他形容成“豬”是一種侮辱……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
一.教材分析
1.對教學目標的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引導反思自己在與同學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權和肖像權的不良表現,體驗給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姓名權和肖像權的責任意識;加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維權意識。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區分哪些行為是侵犯公民姓名權和肖像權的行為;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和他人姓名與肖像權的能力,能夠運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責任。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認識肖像和姓名是一個具體的人的兩大外在標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權的含義和內容,侵害姓名權的表現形式與后果;懂得肖像的含義及作用,肖像的內容,侵害肖像權的表現形式與后果。
2.對教學重點難點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