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我們的人身權利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挖掘故事與教材中蘊涵的“理”,幫助學生感悟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結構體系,使學生系統地、宏觀地把握所學內容,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的理性魅力。
教師行為:引導討論,指導閱讀,學習法律,幫助學生了解人格尊嚴權的含義、內容及與人格權的關系,并進一步說明“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的道理。
3.參與評選 了解名譽
活動內容:在班級中評選自己最滿意的老師和最受歡迎的同學,并說說你對他們的具體評價。分析討論: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品行時,往往會用哪些詞語來描述?(完成下列表格)
品行表現 評價所用的詞 名譽
優良
不良
并在此基礎上思考:什么是名譽?名譽對一個人會有什么影響?品行優良者一定會受到相應的評價嗎?
設計意圖:通過評選活動讓學生明白,名譽就是社會對一個人品德、才干和信譽的評價,評出的老師和學生就是我們對他們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認可。同時通過活動加深對老師、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學生糾正認知偏差,從而正確的維護他人的名譽。
教師行為:①組織在班中進行最滿意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星級學生)的評選活動。②根據統計結果公布大家選出的最滿意老師和星級學生名單。③引導學生說說對評選出的老師、同學的具體評價,并完成表格。④根據評價、表格及自己的體會感受,幫助學生理解名譽的含義及對一個人的重要意義。⑤并進一步提出設問:“品行優良者一定會受到相應的評價嗎?”帶著思考進入下個環節的討論與學習。
教學建議:老師要組織好評選活動,要給以適當的引導;對所評選出來的人選有可能并不是所有同學都認可或贊成,老師要做好引導工作,不要因此造成誤會或產生矛盾;對所評選出的人選的具體評價老師也要積極引導,尤其是針對不良品行的表現,最好是建議性的,而不是評判性的,否則會對被評價的人的名譽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評價時間也適可而止,讓學生體會到“名譽”及“名譽”對一個人的影響即可,沒必要花很長時間,影響教學。
4.感同身受 維護名譽
活動內容:展示教材中“受冤枉的大江”的案例,組織學生利用材料針對上述問題三、問題四展開討論。
設計意圖:展示發生在同學們身邊不尊重他人的事例,設置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真實感受,入情入理的分析其危害,既能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結合自身行為進行對照,及時修正不足,學會尊重他人。同時體現出教學過程是開放的、動態的,是師生不斷建構意義的生成過程。
教師行為:①老師引導學生分別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討論,即從理論上講,品行端正是獲得客觀評價的前提;從現實中講,品行端正不一定會受到相應的客觀評價。②在此基礎上老師提出問題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行為”?面對不公正的評價,假如你是大江,你該怎么辦?通過討論,幫助學生達成共識:要積極維護自身的名譽權,同時也要維護他人的名譽。
5.案例分析 尊重權利
活動內容:出示材料——小張和小林是同班同學,有一天小林自修課吵,被小張記下后受到老師的批評。于是小林懷恨在心,想尋機報復。礙于面子他既不敢和小張正面吵,又怕打架受處分,終于想了一個操作簡單的“萬全之策”,即在網上臭罵小張。小林罵得解氣,越罵越過癮,可第二天小張難過了,面對同學們的指指點點,他是有口難辯,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最終請病假在家休息。小張還得意地說:“我君子動口不動手,罵死了也不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