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教案
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勞動
人類特有的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人以自身的活動有目的的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并在這一活動中改造人自身的過程。勞動最基本的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
272
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勞動過程就是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勞動的含義做了科學的說明,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頁,1972年版。)勞動是人生活的第一個必要條件,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最基本的形式。人們首先必須解決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活動。而人們的物質消費,只有靠勞動才能解決。勞動還是人類社會產生的契機長發展的根源,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并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根本上是勞動發展的歷史,理解勞動發展史也成為了理解全部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鑰匙。
3.個性
指單個人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征的總和。由于每個人的先天素質不同,社會生活的經歷和受教育的條件不同,所以每個人都具有個人的獨特性。馬克思說:個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頁,1979年版。)個性是穩定性和變動性的統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逐漸使心理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固定化,從而使自己的活動總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在不同的條件下總是顯示出較為恒定的品質。但個性也具有可變性,人在生活過程中,會形成一些新的個性特征,已經形成的個性特征也會發生某些改變。個性還是社會性和生物性的統一。因此,人的個性要受到人的生物特性的制約,個體的生物特征是個性形成的基礎,影響著個性發展的道路和方式,影響著某些個性品質形成的難易。但對個性形成和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社會方面的因素。人的理想、信念、性格、意志、能力等,都是在個人同具體的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個性是人的各種穩定的個性特征所構成的一個系統整體,包括三個分系統:第一個分系統是個性心理特征系統,包括氣質、性格、意志、智力等要素,它是直接和人的神經系統特征相聯系的;第二個分系統是個性傾向性系統,包括人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價值觀、人生觀等要素,它在較大程度上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第三個分系統是自我調節系統,即自我意識,它對個性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它是個性形成、改造和發展的控制機制。個性是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多樣化、社會關系的豐富化而形成和發展的,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進步是人的個性發展的決定性條件。個性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僅是社會充滿活力的源泉,也是社會進步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