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教案
4.需要
生物體、個人、社會集團和整個社會對其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需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需要是人類活動的基
273
本動力,人們從事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無不是由于人們社會生活的需要而引起的。人們的需要受物質生產歷史發展所制約,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變化和豐富著。人們在物質生產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滿足需要的手段和產品,同時又產生出新的需要。“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2—33頁,1995年版。)需要是人們的歷史活動的一般前提,正是由于需要的滿足和新的需要的不斷產生,才引導和推動人們在各項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5.個人利益
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要的總和。包括個人的社會生活(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個人發展其體力、智力等方面素質和才能的需要。個人利益,既受到社會物質生產、生活條件、社會關系及個人在各種關系中的地位等條件的制約,也受一定社會的法律保護,同時個人對待自身利益的態度如何又受到一定時代、一定社會制度下普遍的道德觀念的影響。個人利益在不同社會和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保護個人合法的正當的利益,同時個人也應當盡自己的力量為國家和集體做貢獻。
6.幸福
倫理學的基本范疇之一,指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因目標和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感受到的一種內心滿足。幸福是同人生目的、意義以及現實生活和理想聯系最密切的道德現象,因而也歷來是各種倫理學注重研究和爭論的重要道德范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承認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i但強調幸福范疇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與社會關系、社會整體利益相聯系著的,是社會生活條件在人們思想和情感中的反映。由于人類生活的多變性和實踐領域的多樣性,幸福范疇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不僅是變化的,因人因事因時而異的,而且具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復雜結構。在共產主義道德中,幸福范疇是個人幸福和社會整體幸福、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享受和創造的完整統一。為整個社會、為絕大多數人謀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進行創造性勞動,為人民服務才是最大的幸福。
(二) 相關資料選輯
1.關于主導價值觀的研究
關于當前中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問題,學術界基本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社會的價值觀是多元的,沒有主導價值觀,主導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或重建階段;一種觀點認為,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仍然是我們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價值觀,仍然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持這一種觀點的研究者占大多數,他們比較一致地認為,集體主義是當前社會的主導價值觀,但對集體主義的理解已經發生了變化。
有的研究者指出,要堅持集體主義必須澄清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誤解。誤解之一,認為集體主義就是只講集體利益而不講個人利益。集體主義是關于集體和個人關系中把集體利益放在頭等重要地位的一種態度、傾向和信念,并不是把集體看作是唯一的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