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6冊全冊教案
1、各種形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嘀哩嘀哩》和《春天舉行音樂會》。
2、教師引導:小朋友,我們除了這一課接觸到的四首歌曲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春”的歌曲。
3、學生一起回憶、說說。
4、用鋼琴伴奏,一起唱唱,演演。
5、每一位學生對春天說一句心中的話。(背景音樂《春曉》)
6、隨機結束音樂活動。把以前接觸到過的展現“春”的歌曲加入到本課,是學生心中的春天形象更豐富、更飽滿。第二課 《可愛的動物》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通過欣賞《森林深處的杜鵑》,學唱《頑皮的杜鵑》,學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鵑的音樂形象,并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2、認識低音“5 6 7”,掌握“5 — 5”的八個音的音高與唱名,聽辨“5、7”的音高。教學重點:1、學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鵑的音樂形象。2、掌握“5 — 5”的八個音的音高與唱名。教學難點:用模唱、表演來表現小杜鵑的動態形象。教學準備:鋼琴、音響設備,“杜鵑手偶”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與內容
設 計 意 圖一、組織教學: 聽音樂《獅子進行曲》自由律動進教室。 選擇動物題材的音樂進教室,使學生能較快地融入情境與角色。二、欣賞《森林深處的杜鵑》1、初聽樂曲,當你聽到杜鵑鳴叫聲時用肢體語言表示。2、學學“杜鵑”鳥的叫聲,評評“口技大王”。3、再聽樂曲,師生討論:(1)描繪樂曲里想象中的森林景色。(2)這是一只怎樣的杜鵑鳥。4、復聽樂曲:請學生用喜愛的表情、動作,簡筆畫來表現自己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培養安靜聆聽的欣賞習慣。老師通過“手偶”表演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形象。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揮學生的不同個性。三、視唱與聽辨。1、出示“音樂高樓”的卡片,認識三個新朋友“5 6 7”,并聆聽、練唱。2、“音樂高樓”之旅:隨琴練唱“5 — 5”。3、聽辨并填寫音符“5、7”。4、跟琴唱準全曲的同時進行校對。 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學唱《頑皮的杜鵑》1、初聽歌曲錄音,練唱杜鵑的叫聲“5 3”2、視唱比賽:出示歌曲前4小節的曲譜,比一比誰唱得最準確。3、完整地隨琴輕聲視唱全曲。4、學唱歌曲。5、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即興表演唱。加深對音樂形象的理解。結合上一環節對視唱與聽辨練習加以鞏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表演能力。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學唱歌曲《花喜鵲和小烏鴉》,感受歌曲的情緒與內容,并用自己制作的打擊樂選擇合適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2、欣賞樂曲《賽馬》,觀察探究其不同演奏方式而產生的不同音樂形象與音響效果,從而培養學生對我國民族樂器、民族音樂的熱愛。3、試用“5 — 5”八個音即興創作4小節曲調。教學重點:1、感受、表現歌樂曲的不同音樂形象。2、即興創作簡短的曲調。教學難點:創造性地編寫曲調;創造性地設計合適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教學準備:鋼琴、音響設備、二胡等。教學過程:
教 學 過 程 與 內 容
設 計 意 圖一、組織教學: 聽音樂《頑皮的杜鵑》,自由律動進教室。營造快樂,富有生氣的音樂氛圍。二、認識民族樂器——“二胡”1、以猜猜民族拉弦樂器的形式導課并認識二胡。2、探索“二胡”。探索二胡的演奏方法與用二胡模仿其他聲音。3、感受“二胡”。老師(或擅長演奏二胡的學生)來演奏最形象的“撥奏”片斷,請學生說說模仿的是哪一種動物奔跑的聲音?三、欣賞《賽馬》1、用“馬”和“賽馬”的相關問題導入。2、欣賞全曲。(1)樂曲開始,想象草原上是一派怎樣的景象。(2)樂曲結尾,駿馬們好像在干什么?(3)請學生創造性地選擇音色相近的物品表現。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猜猜”形式導入新課,吸引學生注意力,并讓學生在猜猜中很自然地認識了“二胡”。培養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直觀性、形象性的音樂呈現,拉進樂器與學生心靈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啟發想象,提高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并通過讓學生樂器的選擇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四、學唱《花喜鵲和小烏鴉》1、以謎語導入:“小鳥倆同穿黑黑衣,一個報喜不報憂,一個說話不慘假。”2、聽錄音范唱,教師表演。3、教師范唱,學生表演。4、唱唱。5、探究活動:討論該選擇哪些合適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6、綜合表演學生用舞蹈、演唱和為歌曲伴奏的多種形式表觀歌曲。謎語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多次感受歌曲的情緒和內容,讓學生熟悉歌曲。通過小組討論法來培養學生的探索合作精神。使歌曲更豐富,學生更有興趣,并培養了學生表現音樂的實踐能力。五、創編曲調。1、隨琴模唱“5 — 5”的音階。2、出示節奏卡片:“×、×—”并念一念,拍一拍。3、老師宣布創編要求,學生開始自主創編并記錄。4、唱一唱自己創作的歌。5、把學生的優秀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我們的歌”精品曲集。復習鞏固音階,增強對各音符的音高概念。便于正確掌握節奏。明確創編要求,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音樂的自信心,體驗創作的快樂。第三課 《童趣》 (三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