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6冊全冊教案
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創設
情境1、師生邊唱《剪羊毛》邊做律動進教室。2、師生問好!既復習已學歌曲,又為新課教學設下了伏筆。
入
境
激
情一、復習歌曲《剪羊毛》1、師引言2、學生跟音樂演唱歌曲3、將歌中的“x.x”節奏改為唱一唱,比較感覺如何?4、學生自主感受改變后的節奏,反饋各自的感覺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動。二、學唱《小小羊兒要回家》1、師引言:我們剪完羊毛后,還會怎么樣呢?(引到羊兒要回家)2、出示課題,提問:小小羊兒為什么要回家?它們的家是怎樣的家?3、聆聽歌曲,感知歌曲的內容、速度和情緒4、學唱曲調:(1)聽一遍教師范唱。要求:邊聽邊看譜,是否發現歌譜上出現一個新的音符。(2)簡單復習已學過的音符“x;x;x—;”。(3)新授全音符x———。(4)學生再聽一遍曲調范唱,找出x———出現幾次?(5)跟著鋼琴彈奏的曲調輕輕哼唱。教師糾正曲調中的音準及節奏錯誤。(6)完整地唱全曲。5、學唱歌曲與處理:(1)跟著鋼琴輕聲地把歌詞唱準。糾正錯誤處。(2)師生討論《剪羊毛》和《小小羊兒要回家》兩首歌曲演唱的相同點與不同處。(相同點:題材相同,描述牧場——牧羊的內容。不同處:地區風格不同;中國山區與澳大利亞牧場。情景不同:黃昏趕羊群回家與剪羊毛勞動場面。速度、情緒不同;中速、抒情與稍快、活潑。)(3)從對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兒要回家》(4)講解延長記號。結合歌曲的意境,讓學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長是怎樣的情景。(5)分組討論創作歌曲伴奏的節奏型及選擇打擊樂器。采取分組討論方式,并進行分別試唱試奏,尊重學生的創作實踐活動。
拓展情境1、師言2、表演實踐。 以小組為單位,可以選擇《小小羊兒要回家》,也可選擇《剪羊毛》。曲目、隊伍確定后,進行適當的排練活動,然后展示表演成果。4、(下課)師生再見。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教師的角色是服務者、觀眾,而不是導演。
第三課時教學內容:1、聆聽《孤獨的牧羊人》 2、曲調接龍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孤獨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讓我們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并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2、在曲調接龍活動中,以即興創作相連接,提高音樂基礎的綜合能力。教學重、難點:通過曲調接龍活動提高音樂基礎的綜合能力。教學用具:鋼琴、打擊樂器、投影片、《音樂之聲》影片
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創設
情境1、師生邊聆聽歌曲《雪絨花》,邊做律動進教室。2、師生問好!聆聽歌曲,為新教學內容作鋪墊。
入
境
激
情一、游戲:曲譜接龍1、出示曲譜,講解游戲規則2、開始游戲。按組接龍。3、師小結二、欣賞《孤獨的牧羊人》1、師引言:剛才我們進教室時所聽到的歌曲,誰知道叫什么歌名?2、學生回答3、教師講解影片《音樂之聲》的劇情4、播放影片《音樂之聲》中《孤獨的牧羊人》的片段(聆聽英語版《孤獨的牧羊人》)5、教師介紹這一插曲是女教師與孩子們在玩木偶戲時的一首歌曲。提問:這首歌曲中每隔兩小節就出現“來咿噢嘟”這是誰的歌聲?再聽時,請在“來咿噢嘟”處輕輕地合著拍子拍手。6、再次欣賞(中文版《孤獨的牧羊人》)7、教師介紹這一插曲的風格: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奧地利,但這是一部美國的音樂劇,所以這首插曲是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尤其是“來咿噢嘟”是用假聲唱法,這是地道的美國鄉村歌曲的演唱特點。8、復聽歌曲。可邊聽邊表演。鍛煉學生的即興曲調創作的反應,提高他們的音準、節奏等綜合能力。通過多媒體播放一片斷,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結束1、師小結2、(下課)師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