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網絡教室
課題
(教學內容)
第12課 建立硬件資料庫
總 課時
第 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知識,進一步掌握資料分類的方法。
技能目標:能通過搜索引擎從網絡上下載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相關資料。
進一步掌握通過“網上鄰居”上傳“文件夾”到教師機。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認識常見的計算機硬件設備,培養學生養成有序分類的好習慣。
重
點
1、了解常見計算機設備的功能及特點。
2、能夠區分常見的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3、熟練掌握資料分類的方法。難點
1、通過網上搜索、實物展示等方式認識常見的硬件設備。
2、存儲容量各之間的換算。教法課前準備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備注
一)新課導入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接觸到了一些計算機設備及應用程序。例如網絡教師里有序擺放的主機和顯示器;我們通過鼠標向計算機發布操作命令;通過鍵盤在記事本程序中錄入“自我介紹”;通過windows系統管理我們的資料。正是這樣的一些設備和程序構成了計算機系統。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計算機系統到底是由什么組成的?學生回答: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這樣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計算機硬件系統知識的學習。
(在教師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班級,問題不一定能回答上來,教師要通過引導。例如計算機系統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我們能看地到、摸得著的,比如鍵盤、顯示器、鼠標之類。這樣學生就容易回答出來是硬件系統,而另一部分軟件系統學生也就能輕易的回答上來了。新課導入花3—5分鐘時間。)
(二)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分五個部分
1、教師簡單介紹計算機硬件系統的五大組成部分,提出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和cpu的概念,初步了解馮·諾依曼結構。這里大約花3分鐘時間
2、學生分四人小組創建計算機硬件系統分類文件夾,收集有關cpu、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的相關資料。教師巡視,解答學生提出的有關問題。這里大約花15分鐘時間。
3、根據學生分組收集資料的情況,教師具體講解什么是中央處理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并且實物展示,如果沒有實物的用幻燈片演示。
對于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的講解重點是能讓學生區分哪些是輸入設備,哪些是輸出設備。這些設備的講解大約花12分鐘時間。
4、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把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然后把整個文件夾上傳到教師機。這里大約花5分鐘時間。
5、小結,展示學生作業。把學生上傳到教師機的作業找三份典型的展示,從中指出好的方面和不足的地方。這里大約要花5—7分鐘時間。
最后是完成課后隨堂練習1,這部分內容是看情況而定。如果時間不夠,可以放到第二課時去做。
六、安排意圖(安排這樣教學過程的意圖)
1、先不具體講解計算機硬件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而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從網上下載關于計算機硬件系統的資料。這是因為本人認為信息技術課是操作性比較強的課,而且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我們的教學目的不是僅僅教會學生某一些操作,某幾種軟件,或者是認識某一種設備,而是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信息社會。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讓他們知道在以后遇到難題的時候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解決。通過建立分類文件夾,有序存放從網上下載下來的資料,培養學生養成有序分類的好習慣,從而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