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歷程
(三) @§探究活動操作建議
@§探究活動1(教材第42頁):“如何正確理解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
@§杜威認為,人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境的活動沒有本質區別。(參考“相關疑難問題
129
解答”中“1.人類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境的活動有沒有本質區別?”)
@§費爾巴哈認為,理論活動是真正的人的活動,實踐則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進行的一種“利己主義”活動。費爾巴哈的觀點割裂了理論(認識)活動與實踐的聯系。他認為活動有兩種:一種是理論活動,這是真正的人的活動;另一種是物質活動。他崇尚第一種活動,鄙視第二種活動,認為物質活動(即實踐)是一種牟利行為,是一種“卑污的猶太人的活動”。所以,他認為真正的實踐應該是一種理論活動。但是,理論活動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離開了實踐,人類就沒有任何理論活動可言。
@§黑格爾認為,實踐就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去“規定”和“改造”客觀世界。但他所說的“規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觀念的活動,而不是物質性的活動。黑格爾的觀點把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混為一談,抹煞了二者的區別,否認了實踐的客觀物質性。
@§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比這三個觀點,進行分析,進而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實踐觀點的認識和理解。
@§探究活動2(教材第44頁):“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
@§此探究活動引用了毛澤東的名言,第一個冒險品嘗西紅柿的人等事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參考“相關疑難問題解答”中“2.人的認識是來源于實踐,還是來源于物質世界?”)
@§建議教師在教學中用幾個設問來引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如,人的認識能不能從人腦中自己生出來?能不能從天上掉下來?能不能由客觀事物自己跑到人腦中來?為什么不能?通過學生討論后得出,當主客觀相分離時,任何一方都不能自行產生認識。只有把主客觀聯結起來,讓客觀事物通過人的各種感覺器官進入人腦,人腦才有可能產生認識。因此,只有實踐能夠把主客觀聯結起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探究活動3(教材第44頁):“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此探究活動引用了恩格斯的兩句話,這兩段話說明的哲學道理是: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的發展、科學的發明創造都是由于在實踐中遇到了新問題,產生了新要求,為了解決問題而研究探索的結果。無論是古代的天文學、力學還是數學,都是由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產生并不斷向前發展的。
@§可以結合學生已知的科學發明和發現的實例展開討論。
@§探究活動4(教材第45頁):“‘是非’是否能夠說清?”
@§你認為是非能夠說清楚嗎?怎樣才能說清楚?這個問題涉及真理標準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實踐。莊子的話歸根到底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主觀認識不能檢驗主觀認識。任何人的意見都是主觀的,所以不能以人的意見來檢驗是與非。由于莊子的認識的局限性,不能提出正確的檢驗標準。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以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才讓我們找到了判別是與非的真正標準。(參考“相關疑難問題解答”中“3.如何全面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