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歷程
@§這兩人認為無性雜交可以創造新品種——現在連小學生都知道是錯誤的,在當時的中國卻沒有人懷疑其真理性。然而,袁隆平沒有輕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便做無性雜交的實驗來驗證:把番茄嫁接在馬鈴薯上面,上面結番茄,下面結馬鈴薯,那該多好啊!實驗做了,的確是上面結番茄下面結馬鈴薯,但是把收獲的種子第二年種下去,馬鈴薯是馬鈴薯番茄是番茄,袁隆平失望透頂。他又做實驗把西瓜接在南瓜上,長的瓜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但是種到地里,第二年還是西瓜,一點沒有變。
@§農業科學的周期是以年為時間單位,一次實驗就要等到一次花開、結果。就這樣,幾個實驗誤導了袁隆平好幾年。
@§這時登在《參考消息》上的一篇不起眼的文章像給迷途中的袁隆平以當頭一棒: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發現dna螺旋結構,西方的遺傳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拔耶敃r還在那里搞什么無性雜交,糟糕得很”。
@§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雄蕊雌蕊都在一朵花里面,雌雄同株,沒有雜種優勢一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小到細菌,大到人,近親繁殖的結果是種群的退化。但是水稻因為花小,其雜交是當時公認的世界難題,設在馬尼拉的世界水稻研究中心就是因為困難重重,差點關閉。袁隆平偏不信這個邪,他突發靈感:專門培養一種特殊的水稻品種——雄花退化的雄性不育系,沒有自己的花粉,這樣不就可以做到雜種優勢了嗎?
@§于是,漫長的尋找過程開始了,要找到這樣一株雄花退化而且雜交之后產量猛增的“太監”水稻簡直是大海撈針。
@§從湖南到海南,從四川到云南,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就是為了尋找那株雄性不育系。就像相隔兩世的戀人,即使是大海撈針,但是有一種信念在支持著袁隆平。
@§尋尋覓覓,觀察細小的花蕊。正午陽光最足,也最毒辣——科學研究是袁隆平最大的快樂,曬一點算什么!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2年,袁隆平的學生李必湖在海南發現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系水稻“野敗”,雜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豁然開朗。
@§袁隆平計劃在XX年完成自己“超級雜交稻”的大面積推廣工作,也就是畝產達到800
135
公斤——水稻現有的平均產量是畝產500公斤左右,而畝產800公斤在袁隆平的實驗田里已經成功,下一步是大面積推廣。
@§他的理想是1000公斤——水稻產量可能達到的上限。但是他清楚這個目標可能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他表示:“700公斤我們實現了,800公斤我們馬上就要實現,1000公斤就等你們來接班!”他笑著對臺下的中國農大的年輕學生說。
(選編自:《讀者》XX年第l期)
3.@§古老傳說顯神奇百名泰漁民脫險
@§新華社電泰國《民族報》1日報道說,泰國部分漁民中流傳的一個有關大海的傳說挽救了一個漁村全部181名村民的性命。
@§據《民族報》報道,海嘯XX年12月26日席卷泰國南部之時,南素林島上一個漁村的181名村民早已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廟中,從而躲過了一場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