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二,引導學生自己列舉社會生活或學習生活中的事例,從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來說明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教師要善于因勢利導,引領提升,使學生列舉的事例與抽象的哲學道理能夠相互印證。
(二) @§相關疑難問題解答
1.@§人類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境的活動有沒有本質區別?
@§教材第42頁引用了杜威的實踐觀點。“杜威認為,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一種活動,這
125
種活動和動物適應環境的活動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異,沒有本質的區別。”
@§分析這個觀點,首先要正確理解實踐的本質。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馬克思主義指出,站在徹底唯物主義的立場上理解人和人的實踐活動,不是要把人降低到動物的水平,把人的活動歸結為動物的自然活動。人是社會性的物質存在,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實踐活動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最高級的、社會的物質運動形式。”(選自: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
@§人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境的本能活動是有本質區別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踐具有自主性,二是實踐具有創造性。
@§實踐具有自主性,這是實踐同動物本能活動相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實踐的自主性表現在,人通過實踐活動不但能夠認識客觀規律,而且能夠利用客觀規律,使客觀規律為人所用,從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達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動物的活動雖然也是“客觀”的活動,但它不是實踐.原因就在于動物只是消極地適應自然,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使其為自己所用。因此,動物不能因為自己的活動而使自己成為自主性的存在。
@§實踐還具有創造性,這也是實踐同動物本能活動相區別的又一重要標志。列寧說:“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人對世界的這種改變本質上就是創造。沒有創造,就不會使地球變成今天這樣能夠適合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世界;同樣,沒有創造,人類社會就不會向前發展。而動物只能利用自然界現成的東西,適應自己的需要,不能通過改造世界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可能通過自身的活動創造新的物質對象。
@§實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共同體現了人和社會的主體性特征。在實踐中,人按照對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適合于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顯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同時,人在實踐中自覺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區分開來,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就具有了主體意識。對于這一點,動物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它構成了人的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的本質區別。
2.@§人的認識是來源于實踐,還是來源于物質世界?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人的認識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無論是認識活動還是科學研究,都是圍繞實踐的需要進行的。人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過程中發生的。人們在變革客觀事物時,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腦、反映到人腦中才形成了認識。因此,認識離不開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