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歷程
@§認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反映的內容都來自于客觀物質世界。但是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和現象不會自己跑到人腦中來,讓人們去反映它、認識它。人們只有在變革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同客觀事物發生作用,才能獲得對它的認識,并使這種認識不斷完善。因此,實踐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只有通過實踐,客觀事物成為人們改造的對象,才能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被改造著的客觀事物才真正構成人們認識的源泉。
126
3.@§如何全面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真理性認識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怎樣判定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怎樣來區分真理和謬誤?這就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幾千年來,對什么是真理的標準,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辯證唯物主義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這才真正解決了認識的真理性標準問題。
@§教材第45頁指出:“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范圍,人們就無法判定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
@§正確理解教科書上的這一段論述,我們要這樣把握以下兩點。
@§第一,任何主觀標準都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個人的認識、權威的觀點、多數人的意見不能用來檢驗認識;同樣,被實踐證明其科學性的理論,也不能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科學理論所反映的規律是普遍的,人們的實踐活動是具體的。科學理論是人們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因而它可以指導人們的實踐獲得成功。但人們的實踐活動是否獲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論本身來檢驗,而要靠實踐活動的結果來檢驗。
@§第二,客觀事物也不能回答認識的正確與否。只有實踐,能夠把主觀、客觀聯結起來加以對照,指導實踐獲得成功的認識,是正確認識,是真理性認識;否則是錯誤認識,是需要修正的認識。我們在前面所說“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與教材上“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都是這個意思。
@§因此,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真理是因為“有用”而“真”,還是因為“真”才“有用”、?
@§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真理是標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反映是真理;與客觀對象不符合的反映是謬誤。
@§在價值論中,“有用”是指客觀事物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要。價值是事物對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對人的生活和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一種事物或現象由于其具有的一定屬性或性能,能夠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對于主體具有積極的肯定的意義,就被主體認為是“有用”的,即有價值的。反之,如果不能滿足甚至妨礙主體的需要,對主體具有消極的意義,就被主體認為是“無用”的,即無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