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歷程
六、@§教學資源選輯
1.@§實踐出真知
@§相傳唐朝名畫家戴嵩善于畫牛。他精心繪制了一幅《斗牛圖》,被人們視為珍品。一次,藏畫家把這幅畫拿出來曬,恰巧被一個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藏主問他為什么發笑,牧童答道:“牛在角斗時,尾巴總是夾在兩腿中間,絕不會翹起來。這畫上的牛尾巴翹得像一根豎起來的棍子,叫人不由得發笑。”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實踐出真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的認識不能離開社會實踐。戴嵩是一位畫壇高手,但他對牛的習性的了解,還不如一個小牧童,因為他沒有深人觀察牛的習性的實踐。中國古語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馬音”,“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生活在19世紀美國的摩爾根,為了撰寫研究原始社會的《古代社會》一書,早在青年時期就多次探訪印第安人的住地,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并與印第安人交朋友,頻繁往來。為了取得對印第安部落社會更深一層的認識,摩爾根后來干脆當了印第安民族易洛魁人的養子,成為這個部落的一個成員。這樣,就使他得以了解印第安人不向外人透露的習俗和儀式,了解他們的經濟、社會組織、婚姻、家庭、藝術和宗教等,掌握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同時,他還到美國和歐洲其他地區旅行、調查,最終以極為翔實的材料寫成轟動一時的《古代社會》一書。
2、@§樂而忘暑
@§XX年是世界水稻年,我國袁隆平和非洲水稻專家蒙蒂•瓊斯博士獲得“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設立于1986年,由總部在美國艾奧瓦州得梅因市的世界糧食獎基金會每年頒發一次,授予“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數量充足的糧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此獎被看作是國際上在農業方面的最高榮譽。
@§在XX年3月舉行的“世界糧食獎”發布儀式上,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肯尼斯’奎因表示,在今年聯合國國際水稻年授予兩位水稻科學家本年度世界糧食獎尤其顯得重要,因為稻米目前是世界大約30億人的主要食物,而這兩位科學家“為大大提高亞洲和非洲億萬人民的糧食安全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學成就”。
134
@§然而,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時,沒有考慮過這些。科學研究和發現發明是一名科學家最為快樂的事情,袁隆平為了研究雜交水稻,簡直到了忘我的境界,總是在中午太陽最毒的時候下田,真可謂是樂而忘暑。
@§人們常說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而獨具慧眼的袁隆平在農業研究中找到了快樂。過完74歲生日,是享福的年紀了,他卻仍然和年輕人一樣天天下田。他所有的快樂仿佛都來自稻田,鄉土的味道和稻穗的噴香總是讓袁隆平流連不已。“我每天都要下田,要是哪天沒有去就覺得吃不下飯,總覺得什么事情沒有干。”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偏僻的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開始了一段奇特而又充滿快樂的科學之旅。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什么都學蘇聯,政治“一邊倒”,連科學研究也“一邊倒”,農業科學迷信蘇聯科學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學說。袁隆平被他們誤導了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