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歷程
(2) @§實踐的特點。
○@§客觀物質性。
○@§主觀能動性。
○@§社會歷史性。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框題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觀的
(1) @§真理的概念。
(2) @§真理與謬誤。
(3)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 @§真理是具體的。
(2) @§真理是有條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 @§認識具有反復性。
121
○@§認識主體的限制。
○@§認識客體的限制。
(2) @§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的對象——物質世界的無限性。
○@§認識的主體——人類世代的延續性。
○@§認識的基礎——實踐的不斷發展。
(3) @§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實踐在發展。
○@§真理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超越自身。
(二) @§結構分析及探究活動設計意圖
1.@§本課的邏輯結構
@§第五課講了人的意識的能動性,人能夠通過意識認識世界,這一課緊接著就要分析人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過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根據課程標準,第六課的內容設計為兩個框。
@§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理解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實踐中來。本框分為兩個目。
@§第一目,實踐及其特點。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實踐的定義——實踐的兩層基本含義——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實踐的三個特點。
@§第二目,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本框設計了三個目。
@§第一目,真理是客觀的。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真理的定義——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