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語文備考:古文閱讀
②于是漸不信孤
c.①回視舊作,頓覺所涂良確
②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d ①每市房書名稿,不自選擇,但決于狐
②遂不為狐設饌,取讀本鎖箱簏中
原文: 郭生,邑之東山人。少嗜讀,但山村無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畫多訛。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輒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讀,卷置案頭,狐涂鴉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擇其稍潔者輯讀之,僅得六七十首,心恚憤而無如何。又積窗課二十余篇,待質名流。晨起,見翻攤案上,墨汁濃泚殆盡。恨甚。會王生者,以故至山,素與郭善,登門造訪。見污本,問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殘課示王。王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復視涴①卷,類冗雜可刪。訝曰: “狐似有意。不惟勿患,當即以為師。”過數月,回視舊作,頓覺所涂良確。于是改作兩題,置案上,以觀其異。比曉,又涂之。積年余,不復涂,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王閱之曰:“狐真爾師也,佳幅可售矣。”是歲,果入邑庫。郭以是德狐,恒置雞黍,備狐啖飲。每市房書名稿,不自選擇,但決于狐。由是兩試俱列前名,入闈中副車。
分析:根據語境“會王生者,以故至山,素與郭善,登門造訪……王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復視涴卷,類冗雜可刪”可知,句①是寫王生的,而命題人卻將它“嫁接”到了郭生身上,從而造成了表現對象的錯位。
二、方法錯位
人物傳記類文段刻畫人物的方式有 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作者評述,它們可以是正面描寫(直接描寫),也可以是側面描寫(間接描寫)。命題人有時便把雖能表現人物某種品質,但刻畫方式不符合題干要求的文句混編到選項之中。如果考生對題干要求不仔細推敲,一瞥而過,就極易受其誤導。
1.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的一組是
①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
②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③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
④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選文: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 ②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 ①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⑥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膚,镵①皮革, ③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誹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
分析:
①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句①是通過寫“法”的“不能……”來襯托“禮義教化”的“能……”這句都是典型的間接反映,顯然不符合題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