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語文備考:古文閱讀
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 ⑤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
征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為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帝謂朝臣曰:“戎之為行,豈懷私茍得,正當不欲為異耳!”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
⑥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后遷光祿勛、吏部尚書,以母憂去職。性至孝,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而容貌毀悴,杖然后起。裴頠往吊之,謂人曰:“若使一慟能傷人,濬沖不免滅性之譏也。”時和嶠亦居父喪,以禮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毀不逾于戎。帝謂劉毅曰:“和嶠毀頓過禮,使人憂之。”毅曰:“嶠雖寢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帝遣醫療之,并賜藥物,又斷賓客。永興二年,薨于郟縣,時年七十二。
[注]①虓(xiāo ),怒吼。②賻(fù),贈送財物助人治喪。
分析:
句②的上文是“年六、七歲,于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虓吼震地,眾皆奔走”,該句表現了王戎的勇敢鎮定;
句④的上文是“父渾,涼州刺史……及渾卒于涼州”,該句則表現了王戎的清廉高潔。
五、事件錯位
人物傳記類文章講究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就必須悉心揣摩語境,洞察人物言行舉止背后的“隱情”,千萬不能脫離語境,就事論事,否則,極易落入命題人設計的陷阱。
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安重容“懷異志”和“非誚高祖”的一組是 ( )
a、①天子寧有種邪
②重榮箕踞慢罵
b、 ①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② 屈中國以尊夷狄
c、 ①重榮誘之入塞
②而充無厭之欲
d、 ①重榮怒,執拽剌
②此晉萬世恥也!
選文:
安重榮,小字鐵胡,朔州人也。重榮有力,善騎射,為振武巡邊指揮使。雖武夫,而曉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重榮拔劍授其父,使自殺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從傍詬罵,奪其劍而逐之,問之,乃繼母也,重榮叱其母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a、①天子寧有種邪? b、 ①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也。是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重榮憤然,以謂“b②屈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 c②而充無厭之欲, d②此晉萬世恥也!”數以此非誚高祖。契丹使者往來過鎮州,重榮箕踞慢罵,不為之禮,或執殺之。是時,吐渾白氏役屬契丹,苦其暴虐, c、 ①重榮誘之入塞。契丹數遣使責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受責愈謹,多為好辭以自解,而姑息重榮不能詰。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過鎮,重榮侵辱之,拽剌言不遜, d、 ①重榮怒,執拽剌;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皆以契丹可取為言。高祖患之,為之幸鄴,報重榮曰:“前世與虜和親,皆所以為天下計,今吾以天下臣之,爾以一鎮抗之,大小不等,無自辱焉!”重榮謂晉無如我何,反意乃決。重榮雖以契丹為言,反陰遣人與幽州節度使劉晞相結。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欲因以窺中國,故不加怒于重榮。 其冬,安從進反襄陽,重榮聞之,乃亦舉兵。是歲,鎮州大旱、蝗,重榮聚饑民數萬,驅以向鄴,聲言入覲。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將趙彥之與重榮有隙,臨陣卷旗以奔晉軍。重榮聞彥之降晉,大懼,重榮以吐渾數百騎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斬首以獻,高祖御樓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注:藩鎮:指總領一萬的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