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語文備考:古文閱讀
《游東山記》名為游記,卻由寫人開篇,以抒情結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東山一帶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態:隱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戶的豪爽,道士的憨態,以及著墨不多的無名老者,無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蔣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東山之游,正是因為那種古樸淳厚的人際往來與寧和幽遠的田野之趣。而所有這些都以一種“極平 不費力”的筆調淡淡寫來,卻叫人回味無窮,這正是楊士奇學歐陽修散文風格的成功之處。“東山”在湖北武昌東面。
參考譯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蔣隱溪先生,祖上也是我們廬陵人,已經八十多歲,愛讀道家書。兒子立恭會寫詩。父子二人都是氣度曠達的人,平日深居簡出,隱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氣,不隨便與人來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這年三月初一,我們三人帶著四五個童仆,攜帶酒食,出門遠游。天還沒有亮,朝東走,走過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約十里,穿松林,趟水過山澗。澗水清澈,深處可以泛小舟。溪邊一塊大圓石,能坐十幾個人。青松翠竹,綠陰掩映,十分茂密。這時風和日麗,野草與樹木的花朵盛開,香氣飄拂沾染衣裳襲人,百鳥爭鳴。于是動手清掃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許久,聽見雞叫聲和狗吠聲。我招呼立恭起身,向東走了幾十步,翻過一道山岡,只見田野平坦廣闊,近處有十幾間茅舍。于是前去拜訪。一位約有七十多歲的老者,長長的頭發像雪一樣白,披落在雙肩,面容紅潤光澤,好像是會飲酒的人。老者邀請我們兩人坐下。窗下有幾套書。立恭抽出一冊《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書帶走卻不便開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們的心思,說:“這兩部書我沒有用處。”于是,我們兩人各自將書揣在懷里,告辭離開。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來芋葉當盤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舉起酒葫蘆斟酒,傳遞酒杯依次喝了幾輪,立恭乘興寫了一首七言近體詩,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個騎馬經過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他先是感到驚訝,相視一笑,卻并不停留,徑直驅馬離開。不久,便備辦了豐盛的酒菜,帶著一位道士一起來。于是我們和他們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幀《太乙真人圖》請我們題詩。我題寫了一首五言古詩。立恭不寫,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饒,引得眾人捧腹大笑。李千戶取出琵琶連彈數曲。立恭也折斷一根竹子,鉆了幾個孔,吹奏起來,發出洞簫般悅耳的聲音。隱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闋費無隱的《蘇武慢》。道士翩翩起舞,兩個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著手跳了起來。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禮問立恭:“先生為何不肯為貧道賦詩!”立恭提筆寫了幾首絕句,詩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陽西下,距離西邊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隱溪先生喚回我倆,說:“玩樂難道沒有止境嗎!”于是,我們和李千戶、道士拱手作別。途中,隱溪先生指著道旁山岡腳下,回頭對我說:“這里就是我修建墳墓的地方。”又指著路邊的桃樹囑咐我:“明年賞桃花時就到這里來找我吧。”
回來之后,立恭對我說:“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可是當時我沒有閑暇寫作此文。
這年冬天,隱溪先生竟溘然長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節,與立恭相約去給老人家掃墓。沒想到那時我又鬧了一場病,未能如約前往。過了不久,我將要返回廬陵,臨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話別,這才動手追記東山之行。沒有寫完,立恭拿去讀,邊讀邊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淚下,于是再次擱筆。但是想到自己往日與蔣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給送立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