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語文備考:古文閱讀
高祖諱重光,字廷宣。 d. ①穎川公卒,哀毀如禮,服闕除戶部。當事以其能,晉秩僉事,守云中。強直奉法,軍民賴之。尋晉參議,守上谷。條上谷機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當事意,調貴陽。丁巳,肅皇新三殿,求大木,取辦貴竹。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公深入其阻。沖風瘴癘,勤事以死。事聞,特加恩恤,賜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績詔贈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為穎川公次子,方齔而母沈安人亡。 c. ①三事繼母常、岳、盧,如所生。兩弟早夭,撫其遺孤,不殊己子。居鄉,恂恂退讓,君子也。 d②遇事慷慨,不避艱險。及卒,無一語及家事。世廟諭祭文,有“忠勤報國”之褒,故稱忠勤公焉。
(選自《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有刪改)
“樂善好施”是指“愛做好事,喜歡施舍”。它的特定內涵是:施舍的對象必須是“外人”,施舍的原因必須是“窮困”。
a項中句②的“人產計口給食”說的是對家人按人口定量供應糧食,它的對象是“家人”,原因是“勤儉持家”, 所以不能稱為“施舍”。
“孝道”是指“奉養父母的準則”。它的特定內涵是:奉養的對象是“父母”。
b項中句①對待的是“諸兄弟”,所以不能稱為“孝道”。
d項第一句先祖因其父“潁川公”喪而悲“哀毀”,體現“孝道”;第二句的“慷慨”是情緒激昂之意,從“不避艱險”可以看出,故不是“樂善好施”。
四、主旨錯位
近年來傳記類文段在選料時始終貫穿著這樣一條內在的紅線,那就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與“以德治國”的時代主旋律相合。而傳統美德的內涵是博大精深的,選文中主人公優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現出多面性。“美德是個筐,事事往里裝”,命題人看準了這一點,往往在“某一種”傳統美德的“點”上命題,制造出“主旨錯位”的誤區。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王戎聰明睿智的一組是
①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
②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
③等輩競趣之,戎獨不往
④故吏賻數百萬,戎辭而不受
⑤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
⑥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王戎,字濬沖,瑯邪臨沂人也。父渾,涼州刺史。 ①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燦燦,如巖下電。”年六七歲,于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虓①吼震地,眾皆奔走, ②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又嘗與群兒嬉于道側,見李樹多實, ③等輩兢趣之,戎獨不往。或問其故,其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與渾為友。戎年十五,隨渾在郎舍。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后出。謂渾曰:“濬沖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及渾卒于涼州, ④故吏賻②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由是顯名。戎嘗與阮籍飲,時兗州刺史劉昶字公榮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無恨色。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勝公榮,不可不與飲;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惟公榮可不與飲。”戎每與籍為竹林之游,戎嘗后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戎笑曰:“卿輩意亦復易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