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語文備考:古文閱讀
四是敘郡內受災,他一方面采取措施救濟災民,一方面“上表陳狀”,而不怕“獲罪”;
最后寫其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人民。
能有這樣的分析,表明真正讀懂了原文,解答相關試題就會很方便。
2.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蘇瓊自幼聰明伶俐,言辭機敏。東荊州刺史問他是否想做官,他認為應當先沒官職而后求人,個人不應主動求官。曹芝十分欣賞,委任他為參軍。
b.蘇瓊重視社會治安,辦案認真細致,治內清明太平。他的這一政績,對賊人起了威懾作用,于是鄰郡有的富豪為免遭搶劫,將財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蘇瓊清正審慎 ,嚴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來訪的心思,避開話題,使對方無由啟口;他留下趙潁的新瓜卻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饋贈的念頭。
d.蘇瓊關心人民的疾苦,敢為人民請命。在治內遭受災害的情況下,他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人民。
【6】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厲操清白。質之為刑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賬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
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鎮東將軍。
參考譯文:胡質的兒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嚴格地堅守清廉。胡質擔任荊州刺史時,胡威從京城洛陽前去探望父親。由于家中貧困,沒有車馬和童仆,只是自己單身騎驢前往。到達荊州后,拜見了父親。在馬棚中停留了十多天,與父親告別回家。臨分手時,父親送他一匹絲絹,作為路上的飯錢。胡威跪著問父親:“您一向清白,不知是從何處得到這匹絹的。”胡質回答說:“這是我俸祿的結余,所以將它作為你路上的飯錢。”胡威這才接受這匹絹,辭別父親回京。胡威每到一處客站,就自己放驢,取柴做飯,吃完后再與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質帳下的都督,與胡威從不相識,在胡威未出發回京前,就請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為旅伴,事事都幫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幾百里。
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說話得到實情,即知他是父親帳下的都督,就取出父親所賜給的那匹絹償付給都督,向他道謝后與他分手。后經別的使者,詳細地把這件事告訴胡質,胡質責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胡質父子如此清廉謹慎。因此名譽廣為人知,歷位宰牧。晉武帝召見胡威,同他談論邊事,談話涉及到日常生活。晉武帝感嘆他父親的清廉,對胡威說:“你與你父親相比,誰更清廉?”胡威回答說:“我不如父親。”晉武帝說“你憑什么認為不如你父親?”胡威回答說:“我父親的清廉行為唯恐別人知道,我的清廉行為唯恐別人不知道,因此我遠不如我父親。”胡威做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贈鎮東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