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語文備考:古文閱讀
d.能推食與人者,嘗饑者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答案】c
【考點】考查對文言文虛詞的理解。
【解析】試題為傳統題型,所考查的虛詞也是大綱規定的18個虛詞中的。考生可據對照句該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推斷(用代入法進行排除)。a項:代詞,指“天地變化”/語氣副詞,“還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氣),出自課文《燭之武退秦師》;b介詞“比”/介詞“對于”,出自課文《五人墓碑記》;c相當于連詞“而”,地,表修飾。對照句出自課文《歸去來兮辭》。d代詞,“……的人”/代詞,句中停頓,表判斷。
【思路點撥】考生可能會在c和d間猶豫。可以仔細辨識,反復推敲。
11.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
a.本文先以《詩經•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變材不成、人不涉難智不明的觀點,再對草木雖遭受嚴霜摧損卻斂英自成的現象加以描述,并抒發感慨。
b.文章敘述秦少章與作者交往,遵奉長輩之命勉為科舉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職等情況后,再引述他不得已為官的苦悶之言,然后對秦少章加以開導。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一旦為官,就將疲于應對官吏事務而無暇顧及自己,如果稍一顯露傲氣,禍患就會隨之到來。
d.本文為送人赴任的贈序,文章設喻用典,勸勉對方正確看待人事遷變,行文情理皆具而語言平實,體現了蘇軾評張耒之文所稱“汪洋淡泊”的特點。
【答案】c
【考點】考查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對作者的觀點態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而他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在這句話的前面:“子每見予輒不樂。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因此,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思路點撥】考生一定要仔細核對原文,不要草率。
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人不涉難,則智不明。
(2)今則婦子仰食與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
(3)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
【答案】(1)人不經歷磨難,智慧就不明達
(2)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_養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賞賜給他車馬卻推辭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考點】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
【采分點】(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斷句式和兩個“者”的含義的區別。
【思路點撥】三個句子,難度不大。考生一定堅持“直譯為主”,因為高考的采分點往往是那些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別留意。平時多讀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積累語感。
13.簡要說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闡述“遷之為貴”的道理的。(4分)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說明遭遇困頓、憂患等遷變能使人彌補不足,增進能力,學到更為豐富的東西。
【考點】考查對文章構思的分析。
【解析】首先要明確題干中“如何闡述……的道理”的隱含信息就是讓考生回答作者說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如果把它看作議論文,就是回答議論文“三要素”的問題。這樣轉換思路后,結合選文來分析,應該不成問題。另外,第11題的d項也可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