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語文九年級上學期教案合集
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題目“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反問句,意即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 2.檢查預習情況: (1)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用謊話騙人。 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見前面“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 (3)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是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見解或主張的文章。 議論文從論證的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即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謬論同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伺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并不能由論據推出。 .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論證層次。4.按揭示對方謬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正面立論)、作出結論的逐層推進,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填寫下邊的表格部分號 段號 在議論過程中所起的 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一1-2揭示對方論點和論據暗示對方的論證以偏概全二3-5直接反駁對方的論證指出對方論據只能證明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而不能證明失掉了“自信力”。三6-8間接反駁對方的論證(正面立論)提出論點: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四9作出結論,指出評價方法要評價自信力的有無應看“中國的脊梁”,不應以偏概全。 5.閱讀第l、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論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