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語文九年級上學期教案合集
2.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板書)(課堂討論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什么?引導學生按照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分析方法,通過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中國被侵略的史實進行蹤合分析,得出結論。最后教師明確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長江中游;資本主義列強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使清朝政局發生了變化;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通過本課小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資本主義列強正是通過多次這樣的侵略和掠奪,使自己成為富國和強國;中國也正是多次遭到這樣的侵略,而延緩了文明、進步的發展進程。)(布置作業,略)17.茶館老舍教學目的 1.閱讀課文,細小體會戲劇語言的動作性這一特點。 2.了解《茶館》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 教學設想 1.課外閱讀課文。 2.引導學生把握閱讀要點; (1)了解戲劇反映的時代背景。 (2)了解《茶館》結構的獨特性,與曹禹的《雷雨》作比較。 (3)認識《茶館》作者以特殊的戲劇沖突表現主題的方法。 3.做“思考和練習”。 教學時數 1教時(課前預習)。 閱讀要求 課外閱讀。 設計思考練習題(可由學生設計): 1 從第二幕開頭的舞臺說明看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明確:舞臺說明所反映的是19xx年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連年內戰,民不聊生的社會面貌。“裕泰”茶館是北京城內碩果僅存的一家,可見軍閥混戰時期街市的冷落蕭條,茶館內設置的時裝美人廣告畫和“莫談國事”的大字,可以聯想到帝國主義的侵入和滲透,也看到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從茶館的修理門面,預備開張,足見主人王利發的審時度勢,隨俗為變,善于經營的特點。 2.與曹禹的《雷雨》作比較,看《茶館》結構的獨特性。 明確:《茶館》的戲劇結構是獨特的,稱為“圖卷戲”。作品沒有一個完整的情節線索,沒有貫穿始終的矛盾沖突,而是以眾多人物的活動帶動情節的發展。曹禹的《雷雨》與老舍的《茶館》反映的社會時代接近,都是話劇形式,但結構特點卻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緊湊集中的戲劇結構,作者巧妙運用了“回顧”和“穿插”的方法,把“現在的戲劇”和“過去的戲劇”交織在一起,充分表現周魯兩家的矛盾沖突尖銳集中,劇情發展緊張激烈。 《茶館》第二幕出場的人物有30多個,有臺詞的近20人,但這些人物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每個人的臺詞都不多,在茶館中一閃而過,各自說著自己的事情。劇中人物的活動,都是截取他們在茶館中的一個橫斷面。這無數個畫面組織起來,便構成了一幅卷軸畫,隨著劇情逐步展開。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卻關系復雜,有主有次,人物的語言動作都圍繞著同一個矛盾展開。30多年間周魯兩家的矛盾始終交織在一起,貫穿全劇。人物形象也在情節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再看情節。這一幕沒有統一的劇情,人物雖多,但關系并不復雜。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單一的,人物之間的聯系也基本上是單線的、小范圍的。整個一幕劇就是由一個個發生在茶館中的小情節、小故事聯成的,是平面展開的。《雷雨》第二幕中(課文部分)有臺詞的僅有5人卻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種復雜的血緣關系,具有這些關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個大的矛盾漩渦之中,結構密如蛛網,戲劇性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