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語文九年級上學期教案合集
4. 從文章的思路看寫作目的是什么?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覺得“自從我們五月來到鄉下以來,一切基本上沒有變,依然是那些碧綠的樹,湛藍的天,歡快的心田。”但是馬上“覺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寫完天空,樹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個“但”字,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啟發人們思考,為了啟發人們對這兩個季節進行深入細致的比較,從而感受時間給大自然留下的印記,為下文對青春易失、生命演變的思考作鋪墊。5. 細讀課文,體會作者觀察與感受,說說你從中得到的啟示。五、 語言品析選擇自己喜愛的語段,反復閱讀,體會情感。例:地晨新翻的玫瑰紅的土塊,有如一堆堆綠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艷。這兩個比喻很有創意。把新翻的土塊,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產生喜愛之情,也表現了這里一片充滿生機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艷”這個詞經人以無限的遐想。六、 小結作者由一顆晚熟的草莓觸動了情思,引發了豐富的聯想,他告訴我們季節的更替、生命的演變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我們要很好地把握現在,去創造美好的未來。七、 作業完成課后練習5.孔 乙 已魯 迅教學目標:1、理解孔乙己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會意義。2、學習小說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3、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4、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學課時:3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重點: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我們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的魯迅的哪些小說?在魯迅先生寫的33篇小說中,巴金先生曾稱贊說:“《孔乙己》寫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說,孔乙己是一個最完美的藝術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樣一個藝術形象呢?魯迅先生又是怎樣塑造這個形象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二、解題本文寫于1918年冬天,發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雜志,后來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在當時的文化教育領域,雖然在19xx年就廢止了封建科舉制度,但封建復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魯迅先生針對現狀,寫了二十多年前的社會現實,啟發人們將其與當時現狀進行對照,懂得批判與取舍。三、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1、找出生字詞。2、試從課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內容的活。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②孔乙己對人們的作用。③孔乙己的結局。四、品味小說中幾句意味深長的話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明確:“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表明他不愿與“短衣幫”為伍,硬擺讀書人的架子;“唯一的”點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與上層人、下層人都有距離。2、反映孔乙己對人們的作用的一句話:“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明確:孔乙己的存在只是為無聊的人們提供一個取笑的對象。說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