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語文九年級上學期教案合集
教學目的1.基礎知識:英、法、美企圖擴大侵略權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開始;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天津、北京;《天津條約》的簽訂;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的簽訂;沙俄侵占我國大片領土。2.思想教育:①通過講述外國資本主義的野蠻侵略和掠奪,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野蠻的侵略和掠奪,是中國近代開始落伍的根本原因。②通過講述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的英勇斗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決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3.能力培養:①通過對第二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②通過對不平等條約內容的分析,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沙俄侵占中國領土。難點:英法為什么要再次發動戰爭?教學方法 講述與課堂討論相結合,輔之以錄像手段。教學過程(導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處規模浩大,金壁輝煌的清代皇家園林,它就是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130多年前,一伙強盜闖入圓明園,他們大肆洗劫之后,為了掩蓋其罪行,一把火燒毀了這座名園。今天,當我們漫步在圓明園的廢墟上,沉思在斷壁殘垣的遺跡旁,心中總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惡之火。這節課我們就來講點燃這把罪惡之火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板書)].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板書)(課堂討論一:英、法為什么要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可給學生介紹幾條材料)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國提出修改條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主要要求有三點:中國全境開放通商,至少長江可自由航行;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鴉片貿易合法化。1856年,美國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修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材料2:清政府拒絕“修約”后,英國公使宣稱“除非有一個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強迫,是得不到條約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貿易情況的改善。”材料3:1856年10月,廣東水師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冊,但已過期的中國船“亞羅號”,逮捕了船上兩名海盜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員。英國公使包令也承認,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護。”可英國政府卻指示他“決不讓步,決不放過一件小事。”材料4: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捏造事實,提出釋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賠禮道歉的要求。葉名琛據實駁斥,但不久即妥協退讓,同意英方要求。可英方拒絕接受人犯,英艦悍然開進內河,點燃戰火。(通過對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導,使學生實現這樣的恩維軌跡:英國等提出“修約”,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第二、以“武力示威”來強迫修改條約,“改善”通商和貿易情況,是西方列強貫用的伎倆,其實質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實質是侵略,亞羅號事件就只不過是發動戰爭的借口。由此得出結論:外國侵略者妄圖擴大在中國的侵略權益,加緊對中國的掠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板書)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英法聯合出兵,攻陷廣州。廣州附近幾萬人奮起自衛。二、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