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語文九年級上學期教案合集
謬論論據: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現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其中“只希望著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等句最富于諷刺意味,揭露了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侵略“只會哀求國聯”,采取堅決不抵抗政策的賣國投降的本質。 (2)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原文的批判有什么關系? [明確]有著前后照應的關系。 6.閱讀文章3—5段,思考: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節,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明確]因為謬論論據都是被作者給予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么要想駁斥這一觀點,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駁論證了。 (四)總結、擴展 ’ 。 本節課著重分析了課文的逐層推進的論證層次,找出了謬論論據和論點及駁斥方式。 (五)布置作業 繼續閱讀課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觀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研討課文三、四部分。 ‘ (二)整體感知 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作了正面立論:“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三)教學過程 1.指名朗讀6—8段,要求學生思考: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樣的觀點? [明確]文章6—8段間接駁斥了對方的論證,即謬論論據上所說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是不能代表當時廣大人民利益的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的“社會名流”。他們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敗類。而真正的中國人在國難當頭時,應是“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我國自古以來就不泛這樣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后繼的戰斗。”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正確的觀點:“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2.你能舉出一些具體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嗎? [舉例]‘‘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于9月20日和22日連續發表宣言,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斗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生三次規模很大的學生請愿運動。 3.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齊讀文章最后一段。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