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語文九年級上學期教案合集
(4) 文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對舉,有什么深意(5) 討論本文的寓意2. 討論歸納提示:(1) 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帶有關心的語氣,并提出了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客觀難題,但并不反對移。而智叟則是譏笑和責難,阻止其移山。(2) 體現了愚公移山的決定得到眾人的擁護。(3) 兩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簡陋,運土路途遠(4) 愚——智——(5)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三、 寫法點評1. 對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2. 烘托:山之高大,運土路程遠——移山不易;山神之懼,天帝之感——愚公決心之堅四、 學生質疑五、 作業1. 完成課后練習一2. 讀了這則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寫一篇讀后感。22.扁鵲見蔡桓公韓非教學目標1. 學會獨立讀懂文言文2. 理解本文寓意3. 學會多角度地解讀文本重點、難點1. 理解本文的寓意2. 學會多角度地解讀文本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預習1. 誦讀課文,讀準字音。2. 看注解,試翻譯課文。二、 導入解題:本課節選自《韓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桓公的故事,本意說明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這一觀點的。三、 整體感知1. 教師范讀課文,請學生注意預習中劃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確。2. 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教師點評。3. 課文寫了扁鵲幾次見桓公。試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說說桓公對待扁鵲的態度是怎樣變化的,這樣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四、 研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