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教版九年級政治下冊全冊教學設計2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并熱愛生命的人。
——羅曼 羅蘭
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
——愛默生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
環節四:材料分析 感悟生命
【設計意圖】解決教學用題3
【教學流程】課件展示→學生思考→師生點評→得出結論
1、展示課件
材料一: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后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后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材料二:在海口市一位15歲的中學生陳某,大年初一,用節日親人給的壓歲錢長時間打電子游戲。當晚,回家后又伸手向姐姐要錢。姐姐將此事告知父母。夜里,在他們對其教育時,陳某進入家中衛生間,久久不出。家人發現情況不妙,沖入衛生間發現陳某用兩條毛巾將自己吊在水管上。
2、教師提問,思考交流(同桌合作)。
3、師生點評。
4、得出結論:善待生命,身殘志不殘,自強不息,奮斗不止,頑強拼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身殘的她尚且能夠做到這些,何況身體健全的我們呢?
但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不珍愛自己生命的人。有的遇到一點不如意、不順心,或面對坎坷和曲折,就自卑、自棄,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還有許多人也想做到珍惜生命,但他們卻不能夠了,他們在車禍、病魔、工傷的各類事故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