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教版九年級政治下冊全冊教學設計2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上)——讓學生體驗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知道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后果。要規范自我行為,在做出行為之前一定要考慮其產生的后果。
第二課時:“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下)——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感,使學生認識到“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
第三課時:“抵制不良誘惑 遠離違法犯罪”(上)——引導學生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的區別”,認識二者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第四課時:“抵制不良誘惑 遠離違法犯罪”(下)——引導學生認識“黃、賭、毒”和邪教等不良誘惑的危害性,引導學生自覺抵制不良誘惑、遠離違法犯罪。
陜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第三課遠離違法犯罪
第一課時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上)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
能力
培養明辨是非和嚴于律己的能力。
知識
知道行為和結果具有一致性。懂得個人的行為不應危害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
教學重點
認識到個人行為不能有害于自己、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
知識要點
1、行為與后果具有一致性:良好行為產生良好的結果;不良行為導致不良后果。⑴在社會生活中,每一種行為都會導致一定的后果;
2.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考慮到行為的后果;
3.社會生活中,對個人的行為的要求:不能隨心所欲,應考慮行為的后果,個人行為不應該有害于自己,不妨礙他人的自由和權利,不損害公共利益。
教學方法及媒體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講述或多媒體展示)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里工作時.聽到附近泥沼里有人發出求救的喊聲。于是.他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硯一個小孩掉到了里面,弗萊明忙把這個孩子救了出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走出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兒子的生命。”農夫說:“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報答。”
就在這時,農夫的兒子從屋外走進來,紳士問:“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驕傲地回答:“是。”紳士說:“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并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后來農夫的兒子從圣瑪利亞醫學院畢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歷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青霉素)的發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騎士爵位,且得到諾貝爾獎,那個被農夫救起的孩子就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丘吉爾。
一個農夫的善良行為,竟然給世界帶來了如此重大的影響……
教師:同學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導致一定的結果。農夫的好行為帶來了好的結果,那么我們應怎樣來認識自己的行為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新課。
引人本課課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上)
二.展開
一 行為和結果的一致性
教師: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這樣一組情景。
多媒體顯示:
情景一:上學途中,面對他人的善舉,我們應該
情景二:上學到校,面對學校的老師,我們應該
情景三:在教室里,面對同學的請教,我們應該
情景四:放學路上,面對有人的惡行,我們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