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全冊教案3
二、對比分析,了解長征起因
1、過渡:南昌起義爆發后不久,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由于毛澤東、朱德的正確領導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紅軍和革命根據地迅速發展。
2、出示革命根據地發展的動態地圖。
3、引導學生根據這發展的氣勢聯想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論斷。
為什么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4、紅軍隊伍不斷迅速擴大,這使國民黨反動派驚恐不安,他們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從1930年開始,蔣介石就調集軍隊,向我紅色根據地發動連續五次“圍剿”。
5、出示紅軍五次反“圍剿”的概況圖:
次 序 敵 軍 紅 軍 比 例 紅軍殲敵數 領 導 人
第一次 10萬 4萬 2.5:1 1.5萬 毛澤東
第二次 20萬 3萬 6.5:1 3萬
第三次 30萬 3萬 10:1 3萬多
第四次 50萬 7萬 7:1 3萬多 周恩來、朱德
第五次 100萬 8萬 12.5:1 王 明
在五次“圍剿”中,前四次“圍剿”的結果如何?
蔣介石不甘心四次“圍剿”的失敗,1933年10月又100調集萬軍隊,200架飛機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結果怎樣?
6、討論:為什么紅軍前四次反“圍剿”能勝利,第五次卻失敗了呢?
小結:勝利不在于力量的懸殊,而在于正確的領導。
7、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三、多種形式,體驗長征
1、聽錄音:長征的開始
(1)紅軍是從什么時候、什么地點開始的?當時有多少人?
(2)請學生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圖上標出紅軍長征的起點.
(3)紅軍在長征開始時,遇到了什么困難,人數發生了什么變化?
小結:面對敵人的圍追,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終于沖破了四道封鎖線,渡過了湘江,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紅軍只剩下3萬多人了。
看錄像:遵義會議
過渡: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提出了改變進軍方向,向敵人力量最薄弱的貴州前進,之后,強渡烏江攻占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
(1)說一說:遵義會議是什么時候召開的?會議內容是什么?
(2)議一議:會議的召開對黨,對紅軍,對中國革命有什么意義?
3、講一講:長征的故事
紅軍長征路途之遠,困難之多,長征途中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下面我們來開個“紅軍長征”的故事會。
(1)要求學生講故事時注意語言簡潔
(2)教師根據學生的講解,適當進行一些補充或適時播放一些錄像,如:飛奪滬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驚險片段。
(3)請學生在講故事的同時,相機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圖上貼上一些形象的標志。
4、議一議:長征勝利的意義
(1)紅軍走出了大草地,經過毛兒蓋,繼續北上,突破了天險臘子口,沖運了渭水,翻越六盤山,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
(2)看錄像,長征勝利會師的場面。
(3)請學生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圖上分別標出紅軍陜北會師和三大主力會師的時間和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