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教案
@§教師的教學評價建議采用課堂思考及回答問題與學期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就給記“平時分”,把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小組的合作的探究成果也記“平時分”,這樣就盡可能避免了“一卷定終身”的評價方式。同時,又能活躍課堂氣氛。
(二)自我測評及思考提示
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中,竹排、青山各以什么為參照系是運動的,以什么為參照系是靜止的?
思考提示
竹排的運動以青山為參照,靜止以江水為參照;青山的運動以竹排為參照,靜止以地球為參照。
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古詩反映了什么哲學思想?
思考提示
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首詩經常被用來比喻新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盡管有嚴寒相逼,有野火摧殘,卻無法改變客觀規律。新事物在春風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機。
六、@§教學資源鏈接
(一)名詞解釋
本原
指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依據。希臘文原意是開始,又譯為始基。
90
詭辯論
是一切利用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斷否認真理或阻礙探索真理的思維方式的總稱。詭辯,指為明顯的謬誤或與公理的合理觀念相對立的謬見提供論據的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斷。“詭辯論”一詞源出希臘語。公元前5世紀前后,在古希臘有一批傳授知識、教人以論辯和演說技巧的職業教師,被稱為“智者”。智者們對哲學和社會問題有各自不同的見解,他們在深入研究和運用論辯術時,涉及辯證法和認識論的許多問題,對于推進哲學和邏輯學思維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易傳》
中國儒家學者對《易經》所作的解釋,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又稱“十翼”,翼有輔助之義。
(二)人物介紹
1.@§泰勒斯(約公元前624一前547)
古希臘米利都學派創始人,也是西方哲學思想的第一個開創人。據說,他出生名門望族,曾從事過政治活動,有較廣的科學知識。他曾準確地預言發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蝕。他向埃及人學會測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對天文學、數學、氣象學都有過貢獻。他博學多才,是“希臘七賢”之一。在哲學上,他首先擺脫神創論觀點,提出并探討了世界本原問題。他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從水中產生,最后又復歸于水。他是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他沒有留下什么著作,但根據古代文獻資料,可得知他在哲學上的主張。
2.@§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一前370)
古希臘哲學家,原子唯物論立者之一。他一生寫了許多著作,著名的有《小宇宙秩序》、《論自然》《論人性》等,流傳下來的只有一些殘篇。他的著作涉及哲學、邏輯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內容。馬克思、恩格斯稱他為“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1 46頁)。列寧也把他看作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路線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