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教案
(3)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如實地反映了世界的本來面目。
首先,19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大量的科學事實從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地揭示出現實世界的物質性。特別是天體演化和物質結構理論,生命起源、本質和生物進化的理論,人類起源和人類發展的理論,以及質量、能量守恒和轉化的定律等,對于證明物質世界統一性的原理具有重大意義。馬克思主義吸收了以往唯物主義關于物質的正確觀點,在總結全部科學資料,特別是19世紀以來自然科學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形成了科學的哲學物質觀。
其次,恩格斯、列寧關于物質的定義是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核心。恩格斯在19世紀80年代所寫的《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對物質作了科學的唯物辯證的說明。恩格斯指出:“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共性不等于某一具體的實物,正如水果不等于櫻桃、梨、蘋果;哺乳動物不等于貓、狗、羊等一樣。物質的這一共性就是它的客觀實在性,正是這種客觀實在性,體現了世界的真正的物質性。物質性、客觀實在性只能存在于所有的種種不同的事物之中,沒有脫離各種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某種“物質自身”。列寧也曾下過一個經典的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這樣,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為我們提供出一幅世界真實的圖景。
82
再次,恩格斯、列寧關于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基本內容,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中,指出了物質的本質屬性或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所謂“唯一特性”,是相對于意識來說的。相對于意識而言,物質只有一個特性,這就是客觀實在性。運動雖然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但它并不是在物質和意識關系的層面上講的。
第二,物質作為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實在,能夠被人們所感覺、認識、反映,簡言之,物質是可認識的。
第三,客觀實在是一切物質形態、物質現象的共同本質,一切物質形態的這一共同的本質屬性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變的、絕對的。而具體的物質形態、結構、屬性,卻隨著科學和實踐的進步而經常變化,是可變的、相對的,不能把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同具體的物質形態及其結構、屬性混為一談。
2.@§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
這一問題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我們可從三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理論的總結和闡釋。
(1)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世界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絕對靜止、脫離運動的物質是沒有的。
運動這一范疇,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就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就它被理解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來說,它包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全部科學都證明: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無機界到生命有機界直到人類社會,都沒有絕對不動、不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