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教案
(2)有不變性與可變性的區別。哲學物質范疇作為標志物質的“唯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這一點是不變的,物質即客觀性的論斷是正確的,而自然科學中的物質結構理論則是可變的,它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變化和更新。
從二者的聯系來說,它們有著內在統一和相互促進的關系。科學上對物質結構深入認識和對物質結構的新發現,都證實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它為這一范疇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學根據。同時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對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又有指導意義,它以科學的物質觀指導和促進物質結構的研究,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深入發展,防止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
2.@§如何理解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
這是一個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問題,也是本課一個難點問題。教師在講解這個問題時,要以事例或事實為基礎,有理有據地給學生闡述清楚。
任何一個看來靜止不變的物體,它內部都包含著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的永恒運動,同時,這個物體必然會轉化為其他的事物。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運動的絕對性時,并不否認物質在其合規律的運動過程中也存在某種靜止的狀態,存在某種穩定的形式。不過,這只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的靜止或穩定,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式或一定狀態,因而靜止是暫
84
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以我們每個人為例,一個人是坐著還是行走,這里就有運動和靜止的區分,這是每個人都承認的客觀的區分。但是,這種靜止和運動只是就他對地球的相對位置來講的,這種區分是相對的。其實,即使把人坐著算作靜止,撇開體內進行的時刻不停的生理運動不談,他至少同地球一起繞地軸旋轉作遨游太空的運動。一個人生命的存在,這是靜止,但無可厚非這種靜止也是暫時的,因為生命有機體終究要死亡,任何人也不能永遠地活著。而且,這種靜止只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人的生命有機體只有不斷進行新陳代謝、自我更新的運動才能維持生命的存在,沒有這種運動就不能維持生命的存在。
(1)僅就機械運動來講,當我們說某物處于靜止狀態時也只是相對于一定的參考系沒有位置的移動而言的。就其他參考系來講,它仍然有位置的移動。
(2)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復雜多樣的,當我們說某一物體是靜止時,總是指它在此時此地,或者說在一定條件下和范圍內,它沒有進行這種或那種的特定運動。從總體上看,物質在運動著,靜止只是運動過程中的局部表現,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它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而運動則是絕對的。
(3)當我們說某一物體還沒有變動時,是指某物體仍然保持著自身的性質,沒有變成別的東西。但與此同時,物體在保持自身性質不變的情況下,也進行著某種運動和變化,這種運動和變化遲早要使它失去自身的性質而變成別的東西。所以,在事物保持自身性質的意義下,靜止也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運動則是絕對的。
3.@§辯證唯物主義在堅持運動絕對性的前提下又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1)運動和靜止是相互依賴的,不了解靜止,就不能了解運動。要真正理解物質的永恒的絕對的運動,就不能不理解相對的靜止。恩格斯指出:“從辯證的觀點看來,運動表現于它的反面,即表現在靜止中”,“運動應當從它的反面即從靜止找到它的量度”。我們談論任何一個事物的任何一種形式的運動,其基本前提是,這個事物仍然是這個事物,這種運動形式仍然是這種運動形式,就是說它是處于某種相對靜止的狀態之中,否則,它也就不再是這個事物或這種形式的運動。離開相對靜止來談論運動,我們就不知道這個運動究竟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運動,運動也就無從獲得自己的規定和找到衡量它的尺度。任何事物的相對穩定、相對靜止的現狀都是它過去的運動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將來運動的出發點。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對穩定、相對靜止的現狀,才可以清楚地了解它過去的運動,預測它將來可能發生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