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教案
根據課程標準,第四課的內容設計為兩個框。
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
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兩個方面,因此,本框分為兩個目(由于人的意識部分放到下一課中講,所以在這一課中只是簡單提及)。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質性。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第二目,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這一框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在理解了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后,本課將進一步分析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第二框,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第一目,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運動的概念——運動和物質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這一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第二目,運動是有規律的。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規律的定義——遵循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人可以利用規律,為自身造福。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規律和改造世界。
在本課中,第一框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第二框分析論證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能夠被認識的,這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出發點。
2.@§本課探究活動的設計意圖
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質性。此目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有兩問。第一問要求告訴學生,天地萬物是本來就有的,不是上帝創造的。第二問要讓學生根據學過的科學知識,講述自己知道的地球起源的故事,批駁上帝創世說。
第二個探究活動也有兩問。
第一問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思考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思想,認識到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其進步性就在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對客觀世界追根究底,試圖說明世界的物質性,因而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這在本質上是正確
79
的。但是,這些觀點并沒有科學的依據,也沒有被科學所證實,充其量只是一些可貴的猜測,同時,把萬物歸結為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表明了當時人們的抽象思維水平的局限性,也把問題簡單化了。
第二問是關于如何從具體、生動的物質形態中抽象出共性的東西,應當讓學生明白,形形色色的具體事物中都有其共同的屬性,這種共同的屬性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物質,從中引出物質的概念。理解了物質的概念,學生才會進一步理解世界的物質統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