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師大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單元我們的衣食之源教案
2.學生細致閱讀教材p20—22頁文字,并認真觀察圖片,了解不同階段農業工具是什么樣的?
指名回答。教師配合學生的發言指導學生觀察相關的圖片或是補充出示一些圖片。
教師板書:(石器、木器、骨器) (青銅農具、木器、石器)(鐵質)(機器)
3.師:使用原始農具的時期稱之為原始農業,使用青銅農具、木器、石器、鐵器使用初期的時期稱之為古代農業,鐵質農具大量使用時期稱之為近代農業,而大量使用機械農具的時期稱之為現代農業。
4.探究每個時期農業生產的特點。
學生再閱讀教材p20-22頁文字,思考每個時期農業生產的特點。
(板書:“刀耕火種”、人力耕種、人畜力并用、機械力量)
5.學生對照板書談自己的想法。
6.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梳理農業工具的演變過程。
(發給學生a4紙)
7.展示學生的作品。
三、布置作業(2分)
學生根據已經學習的農業知識,制作一張8開的手抄報。
主題四 走進北京新農村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黨的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為北京新農村的巨大變化而歡心鼓舞。
2.技能:繼續培養學生搜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
3.知識:了解京郊農業發展的方向和狀況,引發對農業生產的關注;了解北京地區科技下鄉、科技支農的多種方式,體會科學種田與農業發展的關系、知識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了解京郊農業發展的方向和狀況,引發對農業生產的關注;了解北京地區科技下鄉、科技支農的多種方式,體會科學種田與農業發展的關系、知識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對農業專業詞匯的理解。
教學準備:
1.師生搜集相關資料。
2.教師制作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主題四 走進北京新農村
農作物品種多 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科技含量高
科技支農 惠農 三農
一、導入新課(4分)
1.出示幾張圖片,學生猜一猜圖片中的地方是城市還是鄉村?(出示幾張鄉村的圖片)
學生談感受。(現在的鄉村不像鄉村,像城市)
2.引入課題(板書:四 走進北京新農村),學生齊讀。
二、探究問題,交流研討(34分)
1.學生自由發言,說一說你知道的鄉村是什么樣子的?(過去和現在)
2.學生閱讀教材p24頁文字,想一想:現在的新農村是什么樣子的?可以用筆畫下來。
指名回答。
(板書:農作物品種多 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科技含量高)
追問:農作物品種繁多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一談。
農業機械化程度高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前面學習過的農業工具的演變談一談。
科技含量高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自己的見聞談一談。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p24頁至25頁的圖片,進一步理解板書中的三點內容。
3.思考:現在的新農村為什么變化如此之大?
學生自己發言。
4.教師:要想知道變化為什么如此大需要先了解三個詞語——“三農”、“惠農”、“支農”。(板書)
指名先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講授:新課標第一網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惠農”是黨中央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局出發,為農民著想,為農民謀利,使廣大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為此,黨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村工作方針。“多予”就是政府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為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現代化創造條件。“少取”,就是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放活”就是給予農民更多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