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師大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單元我們的衣食之源教案
農業生產 因地制宜
季節性
一、導入新課(3分)
1.復習提問:
•我國土壤的分布
土壤類型 主要分布地區 土壤特點或適宜種植的農作物
黑土
•什么是耕地?我國的耕地情況?
2.揭示課題,學生齊讀。
二、探究問題,交流研討(35分)
1.學生匯報交流:農作物的家。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把農作物的家標注在地圖上(課件)。
2.學生觀察地圖,分組討論:農業生產有什么特點?(板書:農業生產)
(預設: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
討論:為什么會具有地域性?
你能舉例說明農業生產地域性的特點嗎?
(教師根據學生舉例的程度隨機提供支持資料:
小麥:比較耐寒,適應性強;
水稻:適合生產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
青稞:耐寒;
北方地區: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炎熱;
南方地區:高溫多雨
青藏地區:海拔高,氣候寒冷。)
學生發言。
出示教材p15頁“秦嶺—淮河地理界線”圖,教師簡要介紹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征。(閱讀教材p15頁馬明寫的文字)
師:結論:農作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自然環境,地貌、土壤、水量、氣候、日照等對農作物的生長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不同的地域適宜生長不同的農作物。
學生觀察教材p13頁“我國主要種植業區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加深對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的理解。
探究:北方人和南方人的主食有什么差異?這種差異與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
3.思考:根據生活經驗思考,農業生產還具有什么特征?
提示:農作物在什么季節種?什么季節收?最適宜生長的是哪一個季節?
指名發言。
(預設: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板書:季節性)
教師介紹:
在東北地區,因為氣候較為寒冷,農作物一般為一年一熟;華北平原地區一般為兩年三熟(春天種玉米,秋天天收獲;秋天種小麥,第二年夏天收獲;);南方地區因為日照充足加上氣溫高、降水量大農作物生長周期較短,有的地方可以達到一年兩熟到一年三熟。
4.練習:(教材p14頁)。
5.學生閱讀教材p16頁“我知道的‘;~塘’”,閱讀后談自己的想法。
(預設:根據土地情況開展適宜的農業生產)
板書:因地制宜
幫助理解:黃土高原地區——干旱少雨——適宜進行?農業生產。
(出示相關圖片理解)
觀察、閱讀教材p17頁的圖片和文字,理解“因地制宜”。
6.你知道你的家鄉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情況嗎?(思路:我的家鄉在哪里;那里的氣候、自然環境如何;發展什么農業生產。如:山地多,栽培果樹,就是因地制宜。)
7.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
8.知識點整理:
•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和地域性。我們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教材p14頁練習。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一條最重要的地理界線。
三、布置作業(2分)
預習主題三 農業博物館里的發現。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教案(首師大版)
主題三 農業博物館里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