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師大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單元我們的衣食之源教案
學生發言:你知道哪些與農業有關的經驗?思想?
•出示二十四節氣歌。學生齊讀,指名講自己的理解。(板書:二十四節氣)
教師結合今年“雨水”節氣下雪講解“二十四節氣歌”的科學性、規律性。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對其他節氣的理解。
•出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學生理解。
師:農時。(板書:農時)
出示“北京農歷廣場”圖片,學生觀察。
•指名說一些農業諺語。教師出示一些農業諺語,根據生活經驗理解這些農諺總結的科學性、合理性。(板書:農諺)
•學生閱讀教材23頁教材并觀察圖片,說一說自己又了解到了哪些內容。
(板書:《農政全書》、《齊發要術》)
•學生討論:農學思想對農業的發展有什么意義?
5.學生談自己的收獲。
6.本節課知識點:
•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發明了種植、養殖技術,可以穩定地獲取食物,也開始固定自己的住所。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漸漸形成了第一個生產部門——農業。
•據考古發現,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國北方就有了粟的種植,南方也有了稻的種植。我國是最早種植粟和稻的國家之一。(待查答案:我國農業出現的時間。書中的內容就自相矛盾:1、炎帝發明農耕,后稷教稼。要知道,炎帝、后稷生活距今約40xx年前;2、我國的農業種植出現在七八千年以前;3、河姆渡遺址出現碳化稻、半坡遺址出現碳化粟。要知道,河姆渡遺址距今60xx年前,半坡遺址距今50xx年前,一說40xx年前,一說70xx年前,一說50xx年前。)
•在全世界667種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國的就有136種,占20%以上。我國是世界上培育出農作物最多的國家。
•農學思想:農時、農業諺語、二十四節氣。
•農學思想著作:《農政全書》、《齊發要術》、《呂氏春秋》。
三、布置作業(2分)
收集農業諺語,準備制作手抄報。
第二課時
板書設計:
三 農業博物館里的發現
原始農業 古代農業 近代農業 現代農業
工具: 石器 青銅 鐵質 機器
方式: 刀耕火種 人力耕種 人畜力并用 機械力量
一、導入新課(3分)
1.復習導入,提問上節課的知識點內容。
2.引入:在農業生產中,除了土壤、農作物、農業思想、農業技術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農業工具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農業工具。
(板書課題:三 農業博物館里的發現)
二、探究問題,交流研討(35分)
1.學生自己快速閱讀教材p20—22頁文字,梳理出農業工具演變的過程。
(預設:原始農業工具——青銅農具——鐵制農具——農業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