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師大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一單元我們的衣食之源教案
1.知道我國的土壤類型有紅壤、棕壤、褐土、黑土、黃土等,初步了解這些土壤的特點及適宜種植的農作物;
2.知道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地域性的特征,初步了解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情況;
3.通過課上閱讀我國耕地情況的圖表,培養學生利用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教材中的農作物分布圖,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教學難點:
知道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地域性的特征;通過課上閱讀我國耕地情況的圖表,培養學生利用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知道我國的土壤類型有紅壤、棕壤、褐土、黑土、黃土等,初步了解這些土壤的特點及適宜種植的農作物。
教學準備:
1.師生調查相關的資料。
2.教師制作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板書設計:
二 探訪農作物的家
黑土——東北地區
黃土——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
土壤 褐土、棕壤——淮河以北中部地區
紅壤——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
一、引入新課(2分)
1.出示社稷壇圖片,教師介紹:社,是社神,是土地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神。從這里,我們又一次看出土地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就來探訪“五谷”也就是農作物的家,土地(土壤)。
2.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探究問題,交流研究(35分)
1.學生兩人一組互相瀏覽課下調查的表格,兩人交流,補充完善自己的調查作業。
課下調查:我國土壤的分布
土壤類型 主要分布地區 土壤特點或適宜種植的農作物
黑土
2.匯報交流。
步驟一:先匯報我國的土壤類型。
(預設:黑土、黃土、褐土、棕壤、紅壤。如果學生出現不同意見,教師根據經驗引導)(板書:黑土、黃土、褐土、棕壤、紅壤)
步驟二:根據土壤類型匯報土壤的分布區。
(黑土——東北地區。
黃土——北部、西北部。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典型。
褐土、棕壤——淮河以北中部地區。
紅壤——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
教師在地圖上指出大致的區域。
步驟三:匯報“土壤特點或適宜種植的農作物”
黑土:黑土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的土地,適宜種植大豆、玉米、谷子、小麥等農作物。(黑土——土質特點:最肥沃。
適宜作物:小麥、玉米、高粱、大豆。)
黃土:砂粒、黏土和少量方解石的混合物,淺黃或黃褐色,內部空隙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土質肥沃。但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給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都造成嚴重的危害,需要科學治理。
(黃土——土質特點:質地均勻,疏松多孔。
適宜作物:谷子、小麥、玉米、高粱。)
褐土、棕壤:中國境內褐土具有明顯的粘化作用和鈣化作用。呈中性至堿性反應。褐土除適宜農作物生長外,也適宜于栽培蘋果、梨、棗、杏、柿等果樹作物。但為防止旱、瘠和水土流失的影響,須加強水土保持、培肥和灌溉措施。棕壤地區氣候條件的特點是,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是我國北方的主要農業與水果產區。特別是小麥、玉米、棉花等三大作物,以及蘋果、梨、板栗等鮮干水果。(褐土、棕壤——土質特點:腐殖質積累較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