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教案
北伐經過教師不需講得太多,只要讓學生看了地圖有個直觀印象,知道從什么地點出發,向哪些方向進軍即可。(教師可著重介紹北伐軍在浙江的戰斗情況)
4.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1)國民革命軍特別是其中的共產黨人的英勇作戰(如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贏得“鐵軍”稱號)。
(2)工農大眾的大力支持
這是北伐戰爭期間,湖南省農民協會出版的《農民畫報》。畫報上印有“工農兵聯合起來 打倒帝國主義 打倒軍閥”的字樣,它反映出了當時農民運動的斗爭目標。
5.北伐取得的成就:推動了國民革命,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也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請學生看教材圖7-38九江碼頭)
6.北伐的結果:由于蔣介石的背叛革命,北伐戰爭最后以失敗而告終。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三天時間,共產黨員工人領袖,革命群眾被殺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蹤5000多人。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政府。
1927年4月28日,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北京英勇就義。
1927年7月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政變,公然叫囂“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李大釗被殺圖片。右圖就是東北軍閥張作霖殺害李大釗的罪證。
就這樣,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了。
思考:中國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為什么會慘遭國民黨的血腥屠殺?
學生分組討論后發表各自觀點。教師在此基礎上小結:(1)國民黨右派,特別是蔣介石投機革命,當上了黃埔軍校的校長;(2)帝國主義的支持,提供經費;(3)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陳獨秀堅持右傾投降主義一再妥協退讓。4)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
課堂評價:評選出表現最好的二組和表現最好的三位同學。
第四課時紅色根據地的建立和長征的勝利
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南昌起義,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紅軍長征勝利,讓學生感受到中國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中國共產黨的堅定性、艱苦性,看到我們黨由幼稚走向成熟,增進學生對黨和紅軍的感情,激發學生為中華崛起而刻苦學習的動力,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重點: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紅軍勝利長征
難點:革命根據地創立的歷史意義
導入新課,情境導入展示圖片
朱德在南昌起義中用過的槍設問:槍有什么用途?這是誰用的槍?在什么時候用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面對國民黨反對派斬盡殺絕的恐怖政策,共產黨和革命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拿起槍,又繼續戰斗。
賀龍,徐特立在革命最危急時刻參加中國共產黨
國民黨左派領袖宋慶齡公開聲明同蔣汪勢不兩立。
新課教學一、紅色根據地的建立
展示《南昌起義》圖(有條件可看錄像片段)請學生分析南昌起義的意義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為了總結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召開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想一想,毛澤東為什么會這樣說?
師: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進行獨立武裝斗爭,確立對軍隊的領導權,才能奪取政權,取得革命的勝利。
設問:除南昌起義外,你知道當時還有哪些著名的武裝起義?它們的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