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教案
教學重點:三大戰役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中國共產黨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新課導入)[提問] 蔣介石是什么時候發動全面內戰的?本課時的教學任務較重。本設問的意圖是溫故知新,直切本課主題。(新課教學)[研讀1] 教師指導學生研讀課本資料《內戰爆發時國共兩黨的力量對比》,并提出如下討論題引導學生研讀:[討論] 如果你是當時的一名外國記者,你將如何預測中國內戰的結果?為什么?這一設計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確認蔣介石政府在發動內戰之初在軍事上所占的絕對優勢和一切善良的人們對中國前途的憂慮。教師無需作展開。
[提問] 你們認為毛澤東的判斷對不對?他是依據什么作出這樣的判斷的呢?
本設問供學生自由討論與發言,不管他們是如何認識的,都可以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作好鋪墊。教師甚至可以將本問題暫時擱置,設置懸念:那么戰爭結果到底如何呢?且看戰爭進程。[板書] 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研讀2] 教師指導學生研讀圖7—76《毛澤東轉戰陜北》,并提出如下討論題,提示學生結合上述投影材料研讀:[討論] 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為什么要撤離革命圣地延安?[小結] 撤離延安正是中共堅決貫徹軍事原則的表現: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撤離延安是為了保存實力,尋機殲敵。事實也證明,蔣介石只得到了一座空城,卻在西北不斷地損兵折將。所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是一個英明決策。[承轉] 以上種種情況表明,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了,這時,能否把握戰機,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成了戰略決策上的關鍵問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綜觀戰爭全局,果斷作出了進行戰略決戰的英明決策。[板書] 2、三大戰役的偉大勝利[研讀3] 教師指導學生研讀圖7—77《三大戰役形勢圖》,同時視學生的實際情選擇下列兩個方案中的一個推進教學:[活動] 方案一:推出《三大戰役各簡況表》(空白),讓學生填寫并進行比較。
方案二:請學生根據從《三大戰役形勢圖中》獲取的信息,自列一張三大戰役綜合信息表,并比較三大戰役的情況(如下表)。
戰 役 名 稱 起 訖 時 間 殲 敵 數(萬)
遼沈戰役 1948.9——1948.11 47
淮海戰役 1948.11——1949.1 55
平津戰役 1948.11——1949.1 52
總 計 154
不管是采用哪一個教學方案,教師都要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適當小結。
[研讀4] 教師指導學生研讀閱讀卡《小車推出來的淮海戰役》,并作如下設問,引導學生思考:[提問] 閱讀卡《小車推出來的淮海戰役》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三大戰役取得勝利的依靠力量是誰?為什么這么說?
本設問的意圖是要讓學生明白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的作用,在歷史進程中的地位。
如有必要,還可采用以下方案之一讓學生加深對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的作用的認識,同時也對人民戰爭有更直觀的體驗。方案一:展示《三大戰役中群眾支援前線概況表》方案二:放映影片《大決戰》片段。 [小結] 毛澤東說過: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是人心的向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毛澤東當然是有感而發。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民群眾是革命的主力軍,是歷史的創造者。[研讀5]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7—79“紅旗插上‘總統府’”作為承轉,同時完成相關板書。[板書] 3、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194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