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教案
[討論] 大規模的戰爭終于結束了!在三年多一點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實力迅速由弱變強,直至打敗國民黨,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124頁的相關內容,并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最后要作適當的討論小結。
[小結] 中共迅速取勝的原因有很多,主觀方面如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建立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等;客觀方面如蔣介石政府政治上孤立、失去民心,軍事上軍隊士氣不高,經濟上橫征暴斂、導致崩潰,還有統治的腐敗等。
[活動]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相關內容和閱讀卡《國歌國旗國徽的產生》,并提示學生將注意重心放在北平政協會議的主要決定上。
教師小結略,只要按教材所述歸納即可,無需補充。
[板書](2)開國大典
[呈現]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7—80《開國大典》,進行生動激情地描述,增強學生直觀感受。如有條件,建議配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錄音背景,或播放《開國大典》影片片段。
[活動](代課堂小結)學生一起高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問題研討
值得探索的是:為什么國民黨會在戰爭初期軍隊數量占絕對優勢、武器裝備精良、國統區擁有眾多人口、并且有美帝國主義支持的情況下如此迅速地潰不成軍,并走向覆滅?在學生探究后,至少要讓學生掌握以下兩點:一是學會觀察事物要從本質上看問題的方法。無論國民黨從表象上看多么強大,但因為它冒天下之大不韙,逆潮流而動,違背民意的,所以注定要失敗。二是學會從這段歷史中總結出一個道理:人民群眾是革命的主力軍,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新中國的建立,是中華民族在經歷了上百年的探索與斗爭后作出自覺選擇的結果。
綜合探究七 回顧中華民族百年歷程 1課時
課程標準
4—3 列舉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6—4 綜合多種因素,說出中華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漸落伍的原因。
6—5 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了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明確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始末和浮雕刻畫的歷史事件了解百年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感受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體會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觀點。
2.能夠列舉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它(他)們在歷史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3。學會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認識到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4。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收集歷史資料,初步掌握獲取閱讀,理解有效信息并重組這些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如何從對百年歷史的回顧中去總結歷史教訓和經驗,并能分析歷史對現實,對未來的借鑒作用。
教學過程:
在課前將學生分組(4或8組)結合p128頁大事填充表,收集近代史上在中國發生的大事和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的相關資料(文字、圖片或影音)。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資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收集的情況進行適當的點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