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七單元教案
它們的結果都失敗了,那么,出路究竟在哪里?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引導得出: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它們的結果都失敗了。因為這些起義都在國民黨力量強大的地方進行,而且以進攻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面對挫折,毛澤東正確分析了形勢:敵人統治力量薄弱,農產品豐富,革命基礎較好,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山區是中國革命的基地。他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江西、湖南交界處的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教師強調: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觀察圖7—39(1929—1933年革命根據地)問:從圖中可以看出1929—1933年間中國共產黨還創立了哪些革命根據地?其中最大的根據地是哪一個?通過觀察與回答,了解革命根據地的簡要狀況。
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根據地的迅速發展和紅軍隊伍的不斷壯大,成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最大威脅,對此,蔣介石的態度如何?生:對中央黨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五次“圍剿”。師:有國民黨的“圍剿”便有勇敢的紅軍戰士的反“圍剿”。
二、反“圍剿”和紅軍長征
師:展示表格,以便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王明的錯誤指揮,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蔣介石先后發動五次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圍剿”。
時間 敵軍 反“圍剿”指揮者 策略 結果
第一次反“圍剿” 1930年12月 10萬 毛澤東 “撒開兩手,誘敵深入” 勝利
第二次反“圍剿” 1931年4月 20萬 毛澤東 “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并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 勝利
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6月7月間 30萬 毛澤東 避敵主力,打其虛弱 勝利
第四次反“圍剿” 1932年底 30多個師 周恩來
朱 德 聲東擊西,大兵團伏擊,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圍殲 勝利
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10月 100萬 王 明 “左”傾冒險主義,城市中心論,在城市全線出擊 失敗
為保存紅軍實力,被迫長征。展示地圖(有條件的可播放錄像)
教師不需照地圖講長征的經過,只是讓學生有直觀感覺,便于學生尋找自己的記憶,進行下面“大家說”的活動。大家說:你對紅軍長征過程哪一片段或哪幾片段的歷史最感動?印象最深?你認為紅軍長征勝利有什么重大意義?
重點討論,強調遵義會議召開的意義: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和紅軍,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關。在學生介紹完以后,設問:你如何評價長征的歷史意義?生小組討論后概括: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它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本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長征是宣言書”,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不可戰勝的力量。
“長征是宣傳隊”,它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和政策。
“長征是播種機”,它到處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學生齊讀上述長征的歷史意義思考:如果“我”是當時的紅軍,能堅持到最后的勝利嗎?現在的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學生踴躍回答,同時教師給予評價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本中毛澤東的詩《長征》,然后教師演唱一次。最后大家跟著播放的歌曲齊唱《長征》感受紅軍的英雄氣概,長征的偉大壯舉。